不能剝奪的尊嚴──津巴布韋貧村女性訪談 撰寫:Tony Chan(推廣拓展主任) 「儘管我是個愛滋病病毒帶菌者,可是你可以拍攝我,我不怕展露於人前。」於非洲津巴布韋貧困村莊成長、現年17歲的布蘭達(Branda)對我說。 布蘭達居於津國布拉瓦約省一社區。不少年輕人為尋求更理想 閱讀全文
「我流着山區部落的血」──與發展並行的倡議者 撰寫:黎嘉晉 去年年中,泰國北部清萊府一隊少年足球隊與教練在洞穴失蹤多日後平安獲救,在洞穴中一直照顧他們的25歲教練實功不可沒。事件令教練成為泰國人心目中的英雄,不過教練本無國籍,跟3名少年隊員一樣,不具泰國公民身份。 據聯合國難民署的 閱讀全文
扶貧教育由「少」開始 撰寫:黎嘉晉 你的衣櫃有多少件衣服? 大概,你不記得確實數量。或者,你會答:「我不知道。」真相,可能是,數也數不清。 與許多香港人一樣,梁成裕牧師擁有的衣服比需要的更多。當施達同工在一次教會聚會上提出上述問題時,與會的梁成裕發現,自己是 閱讀全文
消除貧困:基督信仰的亮光 撰寫:鄺偉文博士(施達總幹事)、薛奐珩 人的內在轉變對於消除貧困甚為重要。近年來,國際扶貧與發展工作者漸漸注意這一點。例如,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的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Kaushik Basu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人類普遍存在某些道德價值, 閱讀全文
戳破我們對災害的迷思 撰寫:薛奐珩 每當我們看到災難發生,都替受災者的遭遇感到憂愁、焦急。有人會為受災社羣祈禱;有人選擇慷慨捐獻,甚至發起籌款活動;也有人會組織義工隊到當地參與救援或輔導工作。縱然我們稍盡綿力,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常感到無奈與無力,因為好像只 閱讀全文
你要和好嗎? 撰寫:薛奐珩 「你在哪裏?」 「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 「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 「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 以上對話 閱讀全文
從災區到社區 撰寫和整理:薛奐珩、潘文欣 2015年4月25日中午,尼泊爾經歷80年來最強烈的地震,無數家庭失去至親、家園和財產,估計有多達三分一的人口(即800萬人)受影響。所謂「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於災難後,世界各地紛紛投入資源,為災民提供即時 閱讀全文
地方教會──社羣發展的本土力量 整理和撰寫:秦韻欣、潘文欣 提說扶貧,便會想到扶貧工作者帶着捐款,長途跋涉跑到貧窮村落,為村民送上牛羊,又為小孩提供助養、助學。然而,可有想過,更適合與貧窮社羣並肩同行、帶來持續發展的,不是外來扶貧機構,而是立足當地的教會? 扶貧不是要 閱讀全文
打擊人口販賣 Martha(化名)出生於印度孟買紅燈區,年幼時跟着從事性工作的母親生活。「母親16歲那年認識了一名男生,他說可以介紹她到城市工作,過更好的生活。結果,母親由尼泊爾被賣往印度的孟買紅燈區。」如果不是獲得一位同鄉姨姨相助,今天Martha 閱讀全文
神的帳幕在人間 整理和撰寫:莊力行、潘文欣 2015年九月,艾蘭那細小的身軀倒卧在地中海小島海灘上的情景,激發人們對逃往歐洲的難民和中東戰亂的關注。今年四月,一名敘利亞父親緊抱龍鳳胎屍體的相片,再次喚起人們的慈心。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啟示錄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