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馬太福音26章11節)

撰寫:陳念聰醫生(施達董事)

不少人會提出一個疑問,「耶穌說:『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馬太福音26章11節)那麼我們何必要扶貧呢?只要叫人信耶穌才是重要!」近年已經較少人提出這類問題,也可能是心想卻不好意思說出來吧。但2016年美國共和黨競選總統參選人之中、前德州州長Rick Perry,是一位保守派基督徒。前年他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被問及德州的嚴重貧富懸殊,他同樣引用以上經文,並說不會執拗這些!這段經文應該如何解讀?下文分解。

城市貧窮是否比農村貧窮更嚴重?聖經似乎沒有將兩者分開討論。讓我們先多了解「貧窮」這個詞,然後再看看城市的一些特徵,最後是一點回應。

新約裏會翻譯作英文或中文「貧窮」的有兩個希臘語詞:penes和ptochos。

  1. penes是指靠勞力僅夠糊口生活的人,在新約裏只出現過一次,「如經上所記:『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哥林多後書9章9節)這節經文是引用詩篇112篇9節,而在舊約這經文用的希伯來文是ebyown,帶有強烈渴求他們應得的需要和公義的意思。希伯來文的用字更複雜,下面再談。
  2. ptochos是用於其他新約裏譯為「貧窮」的字,意思含有要蹲下、被降低至乞憐、完全缺乏、沒有地位、尊嚴等等。「耶穌……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哥林多後書8章9節)也就是用了這個字!

看來聖經說到貧窮時,不像我們中、英文單單表達缺乏、困苦的處境,而是描述出背後的成因,多是別人或社會所引致的。用今天的術語,他們是「被貧窮」的!

舊約的演繹和描繪更加明顯,在希伯來文裏大約有十個字可以翻譯為「貧窮」。聖經所關注的是「人」,而不單是他的「窮」。聖經的用字已經能夠描述他們的遭遇和境況,指出貧窮是源於人的罪性。只舉幾個例子:

  1. aniy – 受折磨、卑微、淒慘。「我民中有貧窮人與你同住、你若借錢給他、不可如放債的向他取利。」(出埃及記22章25節)
  2. ebyown – 極度貧窮、逼切需要、受壓迫、虐待、盼望釋放。「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們的刑罰,因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賣了窮人。」(阿摩司書2章6節)
  3. misken – 隸屬、下級、使服從。「城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卻沒有人記念那窮人。」(傳道書9章15節)

如此,貧窮的基本成因無論在農村或城市都很相似。但在農村的情況比較單一,農民耕種得食,但政府或當權者收重稅及各種利益,令民不聊生。

城市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個有趣點,聖經記載的開始在一個花園(伊甸園),結束卻在一個城市(新耶路撒冷)。我們逃不了城市。聖經在那裏開始提到城市?創世記4章,該隱殺了亞伯,被神逐出,住到伊甸東邊,生子以諾,後建造了一座城,名為以諾。或是想逃避神,也避免「流離飄蕩在地上」(創世記4章12節)。挪亞之後,「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世記11章4節)聖經裏「巴別」(Babel)和「巴比倫」是同一個字。城市產生的歷史,好像是人不願服從神,而城市的罪惡和反叛就這樣延續下去。

城市有很多共通點,也各有特色。有暴力的、拜偶像的、邪淫的、貪婪享樂的,但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欺壓弱勢貧窮人的情況。而這一切的發生,是因為領袖和百姓遠離神。「可歎,忠信的城變為妓女!從前充滿了公平,公義居在其中,現今卻有兇手居住……你的官長居心悖逆,與盜賊作伴,各都喜愛賄賂,追求贓私。他們不為孤兒伸冤;寡婦的案件也不得呈到他們面前。」(以賽亞書1章21-23節)這是當時以色列人的狀況,與現代城市豈不是一模一樣!城市人口密集,是經濟、文化、宗教、政治的中心,人之間多競爭、疏離、容易自我中心,為權為利,剝削他人。一個人或羣體稍為軟弱,就很容易成為犧牲品!

聖經可有解決辦法?我們通常參考利未記25章及申命記15章,特別詳細說明安息年和禧年,可說是一種復還的經濟模式(Restorative economy)。聖經的律法是建基和強調關係,與神、與人、與大地的關係。律法指示豁免債務、不取利、宣告自由、歸回本家、大地的安息、善待僕人、婢女、雇工人、並寄居的,甚至牲畜和地上的走獸,限制了無盡的積聚產業和奴僕。「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申命記15章4節)

但現實中,就連以色列實行了多少個禧年也不肯定。起碼知道的,是自從北國被亞述所滅,十二支派不再齊集於迦南地,就無法執行禧年的條例了。今天,貧窮人仍然在每一個城市裏,貧富懸殊仍持續加劇,慘無人道的欺壓每天發生。

馬利亞以真哪噠香膏抹耶穌一事,記載於三卷福音書裏,對觀之下更為清晰。但可先留意耶穌引用舊約的方法,當時猶太拉比常用於理解經文的有四種模式:PaRDeS:Peshat──直接、字面的意思;Remez──暗示出來的意思;Derash──尋找、自己思考引申出來的意思;Sod──隱藏,神秘的意思。在這故事裏,耶穌運用了Remez模式。當時圍繞的都是猶太人,熟讀聖經,只要引用部分經文,他們都會知道其上、下的內容,不同的聽者可能聽出耶穌不同的意思或要點,這尤其顯出耶穌的智慧和權柄!

耶穌是引用申命記15章11節「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而馬太福音26章11節「耶穌說:『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其實可有多重意思:

  1. 「常有」與「不常」是對比法,重點是在後面,「是為我安葬作的」(馬太福音26章12節),說出耶穌即將要受死,但他們當時還不明白。
  2. 引用申命記15章,是肯定對貧窮人應該施慈愛,絕對不是像我們今天說相反!在馬可福音多了這一句:「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馬可福音14章7節)
  3. 申命記15章強調愛那些弱勢受欺壓的人,那麼猶大及其他門徒提出的疑問又是否真心?他們是用甚麼眼光看馬利亞?約翰福音有這一句:「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着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約翰福音12章6節)

耶穌只用幾句說話,引用經文,已能釋透每一個人的心!那我們現代的信徒,念着同一段經文,還是頑梗不願明白神的心意嗎?既然窮人常有,「無論那一座城裏,你弟兄中若有一個窮人,你不可忍着心、揝着手不幫補你窮乏的弟兄。總要向他鬆開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給他,補他的不足。」(申命記15章7-8節)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