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整理:秦韻欣
派發物資、探訪老人院等救濟式的慈惠關懷,仍是部分香港教會及信徒參與社會關懷的主要行動。參與香港社區服務及社工教育工作多年的莫慶聯(莫Sir)認為,我們在社區裏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
「教會很習慣上帝給予我們東西,見誰有需要便給他。」莫Sir指出,教會慣常以由上而下的方式作慈惠關懷,對貧窮問題亦是如此,鮮有另類的視野。他認為除了救濟式的援助,我們還有更多可做的事,但首要不要高估自己在貧窮人中間的角色。「不是做幾次服侍便能解決貧窮,或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基督對我們的教導是要愛鄰舍,關懷他們的需要,與他們同行。莫Sir說:「我們常說與貧窮人同行,但又是否能真正的同行?同行是要進入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故事,安慰和關顧他們的需要。」單從這樣來看,要關懷貧窮人不算難,真正難為的是如何與他們同行。當我們相對地擁有較多資源和能力時,便容易以施捨的角色回應,但這不是真正的同行。莫Sir指出,同行就如「師友計劃」般,需要持續關懷、探訪,與服侍對象結成朋友,建立關係。
此外,莫Sir亦提議基督徒可多參與倡議工作。「很多貧窮(現象)是由結構性問題產生,但基督徒對社會認識不足,難以做到政策倡議。」他建議要先了解更多貧窮人的需要及貧窮成因,這才能建立他們的生命及回應貧窮問題,避免因認知不足,以致力不從心。
莫Sir所說的倡議工作,同樣不是由上而下的行動。「我們可以協助他們(貧窮人)做倡議行動,但不是直接參與(執行),而是組織他們、賦予他們權力,讓他們發表屬於自己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潛能。」莫Sir認為,唯有讓他們感受到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能鼓勵他們站出來發聲,喚起當權者在制定政策時聆聽他們的聲音,顧及他們的需要。
今天不少教會及信徒樂意關懷與同行,但鮮有政策倡議、組織貧窮人的行動。莫Sir認為,這現象源於教會在政治及社會議題上傾向持保守立場,或對「政教分離」的錯誤詮釋,認為教會的責任是傳福音、領人歸主。然而,福音不只是三福或四律,而是連於人的生活,能與人走在一起,關顧別人的需要。正如耶穌昔日在地上走進人羣中,親手撫摸、安慰、醫治貧窮人,與他們同行。這樣的福音就是如此在我們的生活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