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額圖片:作為一位同輩導師,Taslima(中)常與其他區內女孩傾談,了解她們遇到的問題
權利是每個人都當擁有,不論階級、年紀、性別和學歷。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當享有生存、發展、接受保護、參與及發言的權利。
在孟加拉,九成國民信奉伊斯蘭教,餘下一成人為印度教徒,生活深受種姓制度影響。種姓制度把人分成不同等級,比底層種姓更低層的一羣稱為Dalit(英譯:Untouchable),意思是「被欺壓的」,一般貶稱為「賤民」。Dalit的社會地位極低,遭主流社羣排斥;他們亦只能從事處理屍體、清潔和拾垃圾等厭惡工作。由於生活貧苦,為減輕負擔,Dalit兒童普遍要輟學工作或提早出嫁,失去了享有基本生存、學習和受保護的權利。
在孟加拉達卡的貧民窟,施達支持夥伴SATHI成立兒童小組、定期舉辦兒童論壇,幫助區內Dalit兒童和青年人認識自己所享有的權利,明白接受教育的重要;亦會討論兒童受虐、輟學和被迫早婚等問題,教導他們如何保護自己,建立支援網絡。此外,夥伴亦積極組織社區小組及活動,向家長、社區領袖和政策制定者推廣保護兒童訊息,提升整體社羣意識,從而推動社區制訂保護兒童及其權利的政策。
近年,夥伴更培訓資深的青年組員擔當同輩導師(Peer Educators),裝備他們在社區裏倡議維護兒童權利,甚至參與居民組織(People’s Institution)會議,為兒童及青年發聲。
Taslima是同輩導師,又是少女組組長,熱衷帶動同伴和家長關注兒童議題。但原來她也曾經面對早婚和輟學的威脅。她初中文憑試後,父母因着經濟負擔,欲安排她輟學結婚。當時Taslima已經參加了青年小組,知道自己有受教育的權利,於是向小組組員和居民組織領袖求助。後來,居民領袖為她申請社區兒童關愛基金的教育資助,減輕了父母的擔憂和壓力,讓Taslima可以繼續上學,亦不用提早出嫁。這事也激勵了Taslima成為同輩導師和組長。她說:「我的夢想是完成學業後找份好工,賺錢買屋,然後開放我的家,與人分享我學到的知識。」
夥伴SATHI感恩項目漸見成效,區內輟學率大幅減少,女孩能繼續上學亦減低了童婚的機會;同時亦喚醒社區正視兒童受虐和童工問題。施達和夥伴皆祈盼,我們的服侍能讓Dalit小孩得享自身權利、價值和尊嚴,賦予他們希望改寫未來。
今期《呼聲》目錄
整理和撰寫:秦韻欣、潘文欣 提說扶貧,便會想到扶貧工作者帶着捐款,長途跋涉跑到貧窮村落,為村民送上牛羊,又為小孩提供助養、助學。然而,可有想過,更適合與貧窮社羣並肩同行、帶來持續發展的,不是外來扶貧機構,而是立足當地的教會? 扶貧不是要…
作者:丁彪倫傳道 過去十年,中國政府推行新政策,鼓勵教會藉社會服務服侍社羣,促進社會和諧,並作為基督教融入社會的突破口。雲南省正是首批試行地區。雲南省基督教兩會社會事工部傳道同工丁彪倫老師認為,融入不是將真理任意刪減,使基督教面目全非,…
橫額圖片:作為一位同輩導師,Taslima(中)常與其他區內女孩傾談,了解她們遇到的問題 權利是每個人都當擁有,不論階級、年紀、性別和學歷。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當享有生存、發展、接受保護、參與及發言的權利。 在孟加拉,九成國…
訪問和整理:Tony 為了配合今期《呼聲》的主題「教會及社羣推動」,施達與幾位熱心關懷社會的牧者、老師進行了一次訪談。他們是陳明泉牧師(旺角浸信會副主任)、區秉中老師(牧職神學院延伸部主任兼圖書館主任)和張苑心姑娘(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總議…
訪問和整理:秦韻欣 由昔日傳教士來華,教會與香港的社區發展理應是密不可分。然而,近年在社會上愈來愈多聲音認為,教會在不少社會議題上缺席,只偏頗部分教會感興趣的題目。今期「關懷•起動」,我們訪問了社區組織「香港公民」的組織者文國輝先生(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