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和整理:Tony
為了配合今期《呼聲》的主題「教會及社羣推動」,施達與幾位熱心關懷社會的牧者、老師進行了一次訪談。他們是陳明泉牧師(旺角浸信會副主任)、區秉中老師(牧職神學院延伸部主任兼圖書館主任)和張苑心姑娘(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總議會宣教師),希望能與大家分享一些有關推動教會關懷社會的心得。
訪談的內容非常豐富,大家談到傳福音與社會關懷是密不可分,如在講壇宣講社會議題、倡議公義等。而最讓人深刻的,是縱然他們的看法和關懷社會的方法不一,但他們不約而同,都期望教會可以成為公共空間。
私人俱樂部?
近年社會氛圍的轉變,讓人更關注教會參與社會事務的情況。對此,區老師提出我們要首先思考的問題是:教會可以在社區發揮甚麼作用?他分享了一次深刻的經歷。他有一次邀請一位街坊參與佈道會,對方卻回應:「你們教會自己私人俱樂部的事,關我甚麼事?」教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大眾這種印象,實非我們所望。區老師提出教會應讓人覺得是一個公共空間,是上帝給予社區的空間,牧者、信徒只是負責管理,所有人都可以進出、享用。他期望街坊對教會的印象,能夠轉變成如上所述:教會成為社區的空間。
區老師的教會附設有一個社區中心,服侍區內居民,其中包括南亞裔移民。他憶述教會初時希望以社會服務作為傳福音途徑,但隨着服侍越多的羣體,他們學習到服侍本身其實也是個重要的使命。他談及教會服侍社區時必然要付代價,當教會開放,便要接受更多不同人士走進教會使用教會的設施,有機會多了垃圾堵塞馬桶,導致污水渠爆裂等情況,有時甚至連教會的東西、同工的書籍也要報銷。教會要成為公共空間,不是輕易的,代價很實在,卻是值得。
作彼此的朋友
「教會最美麗的圖畫,不是物以類聚。」陳牧師分享了這句話來回應區老師有關公共空間的概念。他希望教會可以成為一個Social inclusion(社會包容)的地方,不同種族、階層和背景的人都可以在教會內成為朋友,坦誠分享而不會感受到壓力。不單是富裕的人施予式地幫助窮困的人,窮乏的也可以幫助物質豐盛的,在教會裏是一種互相同行的關係。
問到陳牧師在社會服侍上的心得,他分享了個人的領受和繼續推動自己服侍的動力。陳牧師表示自己經過多年的服侍,更覺自己同是社會的一份子,在社會中沒有超然的身份。他描述自己不是高高在上的,在服侍不同階層的弟兄姊妹時,也在他們身上學習,生命反被他們滋潤。有一次,陳牧師與一位基層的街坊閑聊,知道這位街坊的際遇悲慘,便問他有沒有朋友可以幫忙;對方想了一會,說:「陳牧師你就是我的朋友,除了你,還有誰陪我走過這些路呢?」牧師起初以為這是客套說話,但看到對方的淚光,牧師知道這是真心話。陳牧師被這番話深深鼓勵,這位弟兄沒有把他當成地位超然的牧師,反而邀請他成為自己的同行者。
會眾也要起動
教會要與社區人士建立關係,不是只留在教會內等待街坊進來才去關心。張姑娘認為這需要教會內每個人也有意識。她舉例在教會聚會中,除了當值同工以外,弟兄姊妹也可主動關心走進教會的人,因為教會的空間是屬於大家的,是一個讓不同的人走在一起互相關心的地方。另外,她期望能推動教會肩負起社會關懷的角色,不只落在社關小組或一小撮特定的人身上,而是公共空間內的每個人一起推動和實踐,這樣,使命感就能更持久。
提供信仰的支點
最後,教會中不乏關心社會的肢體,張姑娘亦曾在社會行動中認識一些熱衷參與社會關懷的信徒,感到信仰不能支持他們的行動,選擇離開教會。教會及牧者可以如何幫助關社的信徒找到信仰的支點?
張姑娘提出靈性在社會關懷中的角色非常重要,她說:「希望能夠幫助信徒,將屬靈生命和社會關懷的行動連繫。」
區老師和陳牧師則期望更多教會以講壇信息達至這種連繫。「教會的講壇應宣講更多有關社會關懷的信息,讓會眾知道牧者是如何用信仰的角度去思考現在社會的情況。」區老師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弟兄姊妹學習如何應對社會上不同的議題。
「面對社會上不同的事情,我心裏也有很多掙扎。」陳牧師表示不要緊:「坦白在講道中分享自己的掙扎是好的,分享掙扎或許比表明立場好,這樣能幫台下同樣有掙扎的會眾『呼一口氣』,讓大家感受到,牧者也與自己一樣,在信仰與現實中掙扎,這是牧養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推動教會關懷社會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謝三位牧者、老師的分享,祈盼能與一眾推動社關服侍的牧者及信仰領袖,在同行路上彼此互勉。
今期《呼聲》目錄
整理和撰寫:秦韻欣、潘文欣 提說扶貧,便會想到扶貧工作者帶着捐款,長途跋涉跑到貧窮村落,為村民送上牛羊,又為小孩提供助養、助學。然而,可有想過,更適合與貧窮社羣並肩同行、帶來持續發展的,不是外來扶貧機構,而是立足當地的教會? 扶貧不是要…
作者:丁彪倫傳道 過去十年,中國政府推行新政策,鼓勵教會藉社會服務服侍社羣,促進社會和諧,並作為基督教融入社會的突破口。雲南省正是首批試行地區。雲南省基督教兩會社會事工部傳道同工丁彪倫老師認為,融入不是將真理任意刪減,使基督教面目全非,…
橫額圖片:作為一位同輩導師,Taslima(中)常與其他區內女孩傾談,了解她們遇到的問題 權利是每個人都當擁有,不論階級、年紀、性別和學歷。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當享有生存、發展、接受保護、參與及發言的權利。 在孟加拉,九成國…
訪問和整理:Tony 為了配合今期《呼聲》的主題「教會及社羣推動」,施達與幾位熱心關懷社會的牧者、老師進行了一次訪談。他們是陳明泉牧師(旺角浸信會副主任)、區秉中老師(牧職神學院延伸部主任兼圖書館主任)和張苑心姑娘(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總議…
訪問和整理:秦韻欣 由昔日傳教士來華,教會與香港的社區發展理應是密不可分。然而,近年在社會上愈來愈多聲音認為,教會在不少社會議題上缺席,只偏頗部分教會感興趣的題目。今期「關懷•起動」,我們訪問了社區組織「香港公民」的組織者文國輝先生(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