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和整理:薛奐珩、潘文欣
2015年4月25日中午,尼泊爾經歷80年來最強烈的地震,無數家庭失去至親、家園和財產,估計有多達三分一的人口(即800萬人)受影響。所謂「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於災難後,世界各地紛紛投入資源,為災民提供即時救助。然而,當國際鎂光燈逐漸移離災區,救援階段告一段落之際,這才是我們與受災社羣委身同行,從更長遠及可持續的角度,協助他們重建生活、走出困境之時。
過去十年,施達支持尼國夥伴在推動山區村落發展自身社區,從改善衞生、提升婦女的生活能力,到改善生計,見證着村民的生活逐步獲得改善。那次7.9級大地震,雖然把以往發展得來的硬件建設頃刻摧毀,但項目村裏的居民小組領袖及成員,於地震後積極協助統籌村裏派發救援物資的安排,不但讓施達及夥伴能更有效地執行災後救援,還叫我們看見地震無法奪去的發展成果,就是村民的知識和組織能力,還有社羣間的互助關係。
發展——始於組織和培訓
施達夥伴Samari Utthan Sewa (SUS)多年來在尼國主要服侍貧窮和邊緣社羣,包括較低種姓的Dalit(意思是「被欺壓的」一羣)和婦女。地震後,他們在其中一個重災區Chitwan縣的Kabilash地區的Dalit社羣及原住族羣提供救援。
地震摧毀了很多建設,學校、醫療設施、灌溉和供水系統也被破壞。當中有超過45%的家庭的家園遭地震完全或部分毀壞,雖然大部分災民在地震後已逐漸修復社區建設和房屋,但災民生計大受打擊。因此,SUS開展為期兩年的生計項目,協助村民重建災後生計,使他們得以自力更新、持續發展。
當地Dalit社羣主要以務農維生,地震使他們生計受損,只有30%的村民有三個月以上的糧食儲備。過往村民各自耕作,少有羣體的互動,更不用說一起爭取自身權益,改善生活。
在發展工作中,動員村民參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夥伴除了藉農耕技術培訓教授菜園種植、禽畜飼養方法,及提供經濟作物(cash crops)種子和豬羊予村民種植和培育,還協助村民,特別是婦女,組織農民和自助小組,建立村民間的支援網絡,能更有效地發展農業和社區。夥伴亦鼓勵小組成立儲蓄基金,為村民提供小額貸款,以助他們發展生計活動,得以持續發展,達至真正自給自足。
Sita是一名家庭主婦,照顧一家四口,地震中失去了房子,只剩下土地。她希望通過種植重建一家的生活。她是夥伴SUS婦女小組的成員,接受了有害物綜合防治法(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訓練,學習以較環保及有效的方法控制蟲害,以減低耕種時對環境的傷害,從而提升土地的生產力。Sita實踐所學,並種植不同蔬菜,有豆類、絲瓜、南瓜等,更獲得理想收成,成功賣出20公斤的蔬菜。「我學懂了新的農耕技巧,種植變得更容易。」Sita也發現,婦女小組成員間的同行和支持,更給予她動力去努力生活。
我們期盼項目帶來的不單是個別住戶的生計改善,還能帶動整體社區未來的發展。因此,夥伴計劃協助村民成立社區資源服務中心(Community Resource and Service Centre),旨在成為一個平台,讓一眾小農藉分享農耕知識和技術,集結資源,提升整體社羣的生產力;同時亦一起分擔發展社區的責任,更完善地管理土地和運用資源,讓社羣和土地都得以生生不息。
在亞洲地區另一個人口販賣情況嚴重的國家──印度,我們一直支持當地基督
伸延,自助小組的力量
夥伴SUS藉成立自助小組推動生計項目,可說是向社區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從施達另一個夥伴Share and Care Nepal (SCN)的發展項目中,讓我們更清晰看見發展成熟的自助小組如何為整體社羣帶來改變。
Sama(化名)未成年已出嫁,從小便背起照顧家庭的擔子,育有四名子女。夥伴SCN來到Sama的村莊開展婦女充權項目,Sama參加培訓,又加入婦女小組,漸漸更投入於不同工作坊和會議當中。Sama更開展自己的小生意,從婦女合作社(women’s cooperative)得到一筆貸款,開設小舖,賺取收入支付四名孩子的學費和生活開支。
夥伴亦透過婦女小組,教導婦女認識自身權利,推動她們關心和服侍自身社區,包括爭取改善村裏衛生問題、建設學校,及近年積極在社區推動人口販賣預防工作,應對地震後更仍猖獗的誘拐問題。
現在,Sama肩擔起婦女合作社的主席職務,帶領超過200名成員一起策劃事務、撰寫計劃書、修訂方針等。她感激道:「很感謝SCN培育我成為社區中的領袖。他們藉着不同培訓、工作坊建立和轉化了很多婦女的生命,又給予我們很多機會和支持。現在,我成為村裏活生生的例子,能自信地表現自己和領導小組和合作社!」
社區發展項目的核心
無論是尼泊爾的災後重建和復原工作或是婦女發展項目,我們都看到社區發展不是只從外來帶資源進入社區當中,更重要的是組織社區裏不同人士,包括貧困和被邊緣化的小眾,一同關心自身社區發展,發掘社羣資源,策劃和執行社區發展工作,建立社羣自力更新的能力和關愛互助的價值,作為社區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今年的紅封包行動將會支持尼泊爾社區發展工作,誠邀你在新春佳節捐出利是祝福尼泊爾窮困家庭,建立他們的能力走出貧窮 !
今期《呼聲》目錄
撰寫和整理:薛奐珩、潘文欣 2015年4月25日中午,尼泊爾經歷80年來最強烈的地震,無數家庭失去至親、家園和財產,估計有多達三分一的人口(即800萬人)受影響。所謂「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於災難後,世界各地紛紛投入資源,為災民提供即時…
靈修分享:蔡莉莎 (施達前同工,現參與緬甸的社區發展) 我們現正面對全球難民危機,由敘利亞至伊拉克,剛果民主共和國至也門,到去年8月底緬甸北部若開邦暴力襲擊帶來全球增長最快的羅興亞難民潮。截至2017年11月12日,聯合國估計湧進孟加拉…
留守兒童,一個絕不陌生的名詞。保守估計,現時中國有逾6,000萬的兒童,因父母要到城市打工,與祖父母或獨自留守在家鄉,長期與父母分離。 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為的是賺取足夠的生活費支持家裏生活。不能說所有留守兒童都受困於貧乏的物質生活,但無…
訪問和整理:潘文欣 很喜歡聆聽不同發展工作者在服侍中的分享,若把他們生命中所承載的信息一一拼貼起來,便可構成一幅大圖畫,描繪出上帝對貧窮人和世界的心意。今期的「關懷.起動」特別找來施達不同時期的同工,分享他們在服侍中的體會和發現,嘗試拼…
受訪:關明慧(前施達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為了貧窮人,可以去到幾盡?可以一個女子走到廣東的工廠區查訪血汗工廠問題;可以一個女子走到大西北住在回族農民當中;可以一個女子頂着大肚子,在大本營指揮地震救援工作,同時掛心走到前線救援的丈夫…
受訪:何綺嫺(行政同工)、馮思鳳(前施達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何綺嫺(Bonnie)和馮思鳳(思鳳)參與施達服侍逾廿年,雖然她倆長期駐守大後方,但不代表對發展工作的認識不及他人。記得有一次同工早會,主持人帶領我們投入貧窮社羣的處境…
受訪:植燦明(項目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過去,我曾經在東涌、深水埗和元朗服侍。」一直以為他「植入」了孟加拉血統、在施達同工間贏得「孟加拉王子」稱號的植燦明(阿植),慢慢道出他從本土開始參與社區發展工作的經歷。每一個階段的服侍看似…
受訪:黎文慧(推廣拓展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每個人都因着不同原因參與扶貧發展工作,關愛貧窮的種子在黎文慧(Grace)年幼時,已深植她的心靈中。「從小就在電視上看到扶貧機構的廣告,每次看都很觸動……信主後想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適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