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一個絕不陌生的名詞。保守估計,現時中國有逾6,000萬的兒童,因父母要到城市打工,與祖父母或獨自留守在家鄉,長期與父母分離。
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為的是賺取足夠的生活費支持家裏生活。不能說所有留守兒童都受困於貧乏的物質生活,但無可否定的是,他們每一位皆從小缺乏父母親的關愛和照顧,情感和心靈上承受着長期關係缺欠帶來的影響。
施達在四川的夥伴成都福溢文化交流中心,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後,在受災地區開展關顧和培育青少年的工作。經過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及2014年的雲南昭通地震,夥伴在汶川、雅安及昭通三地接觸了不同的受災青年,當中逾三成為單親和留守兒童。
小博是夥伴培訓的青少年小組領袖,他在中心舉辦的營會裏認識了一位與他年紀相若的組員,他倆都很害羞和寡言。當小博與其中一位握手時,那位年青人的手竟如此粗糙,叫他十分驚訝!家訪那天,首次走到那位新朋友的家,看到兩嫲孫蝸居在狹小、幽暗的土房裏,心裏不禁問:他這十多年來的心酸,沒人理解,無人傾訴,所有的事都壓在了自己的肩上,他所背負的擔子為何如此的重?那次接觸,不但開啟了小博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同時亦為那位留守家裏多年的少年人建立同行和支援。
貧困、孤單、隱蔽、缺尊嚴,不是緣於留守兒童的個人問題,而是他們生活背後更大的環境因素,包括:戶籍制度限制、資源分配不均、社會價值觀失衡、社羣支援不足等。夥伴致力聯合地方教會,為困境青年建立支援網絡,提供適切的教育和生命培育;並培訓部分青年成為青少年領袖,回饋社區,為社會送上祝福。
施達祈盼透過夥伴的服侍,四川當地貧困、缺乏關愛的單親及留守兒童,得享應有的生存條件、發展機會和安全保護,以及獲賦權參與自身社區發展的機會。這不單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提倡兒童當享有的權利,也是對每一個擁有上帝形象的年幼生命的尊重和愛惜。願更多生活在孤單、幽暗中的年青生命被燃點。
今期《呼聲》目錄
撰寫和整理:薛奐珩、潘文欣 2015年4月25日中午,尼泊爾經歷80年來最強烈的地震,無數家庭失去至親、家園和財產,估計有多達三分一的人口(即800萬人)受影響。所謂「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於災難後,世界各地紛紛投入資源,為災民提供即時…
靈修分享:蔡莉莎 (施達前同工,現參與緬甸的社區發展) 我們現正面對全球難民危機,由敘利亞至伊拉克,剛果民主共和國至也門,到去年8月底緬甸北部若開邦暴力襲擊帶來全球增長最快的羅興亞難民潮。截至2017年11月12日,聯合國估計湧進孟加拉…
留守兒童,一個絕不陌生的名詞。保守估計,現時中國有逾6,000萬的兒童,因父母要到城市打工,與祖父母或獨自留守在家鄉,長期與父母分離。 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為的是賺取足夠的生活費支持家裏生活。不能說所有留守兒童都受困於貧乏的物質生活,但無…
訪問和整理:潘文欣 很喜歡聆聽不同發展工作者在服侍中的分享,若把他們生命中所承載的信息一一拼貼起來,便可構成一幅大圖畫,描繪出上帝對貧窮人和世界的心意。今期的「關懷.起動」特別找來施達不同時期的同工,分享他們在服侍中的體會和發現,嘗試拼…
受訪:關明慧(前施達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為了貧窮人,可以去到幾盡?可以一個女子走到廣東的工廠區查訪血汗工廠問題;可以一個女子走到大西北住在回族農民當中;可以一個女子頂着大肚子,在大本營指揮地震救援工作,同時掛心走到前線救援的丈夫…
受訪:何綺嫺(行政同工)、馮思鳳(前施達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何綺嫺(Bonnie)和馮思鳳(思鳳)參與施達服侍逾廿年,雖然她倆長期駐守大後方,但不代表對發展工作的認識不及他人。記得有一次同工早會,主持人帶領我們投入貧窮社羣的處境…
受訪:植燦明(項目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過去,我曾經在東涌、深水埗和元朗服侍。」一直以為他「植入」了孟加拉血統、在施達同工間贏得「孟加拉王子」稱號的植燦明(阿植),慢慢道出他從本土開始參與社區發展工作的經歷。每一個階段的服侍看似…
受訪:黎文慧(推廣拓展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每個人都因着不同原因參與扶貧發展工作,關愛貧窮的種子在黎文慧(Grace)年幼時,已深植她的心靈中。「從小就在電視上看到扶貧機構的廣告,每次看都很觸動……信主後想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適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