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本土與海外 . 宣教與發展

受訪:植燦明(項目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過去,我曾經在東涌、深水埗和元朗服侍。」一直以為他「植入」了孟加拉血統、在施達同工間贏得「孟加拉王子」稱號的植燦明(阿植),慢慢道出他從本土開始參與社區發展工作的經歷。每一個階段的服侍看似不同,但當中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就是尋找上主的足跡。

在東涌服侍的時期,阿植以社工身份協助區內居民就業。因為路途遙遠,為減省交通開支,東涌基層居民能夠選擇的工作地點多局限於機場、東涌一帶。當時,東涌區內新建了不少學校,需要聘請校工。阿植服侍的機構為當地居民設計相關轉業培訓,大部分都能成功獲聘。從項目層面,他們取得理想的成果;但是受惠者仍有深層的不滿足:「個天為何會這樣對我?」,阿植發現,就算成功幫助居民解決就業問題,仍然無法回應他們生命裏感到受困、不公的最根本問題。由此他認定,發展與靈性是不能分割的。

與阿植同工多年,十分欣賞他無論是到訪項目點、接觸受助社羣、與前線夥伴交流,到監察項目進度,都積極信靠上帝、尋求上帝的介入。

「在元朗,我們主要服侍中轉屋的居民。最深刻的一幕是,探訪住戶時,看見一位男士在屋裏獨自在玩飛行棋,一人分演四角。那刻,我看見甚麼是孤立。」阿植與他當時的團隊所作的,就是關心和連結中轉屋的居民,一同經歷、面對生活上的種種事情。阿植分享了一個片段。有一晚,機構的社區中心和辦公室被撥紅油和縱火,警方幾可肯定這與地權問題有關,暴徒想嚇走他們。事情令下屬們不禁擔心自身的安全,但恰巧地,大火燒毀了辦公室多處地方,唯獨一塊印上經文的牌完整無損。這個「神蹟記號」(sign),穩定了同工的信心。事發後,他們行區祈禱,並重修辦公室。社區中心重開當日,他們邀請街坊鄰舍在被撥上紅油的牆上打手印,使牆身變得更美麗;又掛起橫額,表示連行兇者也歡迎進內,更高舉耶穌。「當日邀請了政府人員出席,同時亦有許多街坊參與,包括那位自己和自己捉飛行棋的男士。」阿植說,那次他看見甚麼是凝聚。

2012年,阿植加入施達,到海外,特別是南亞和非洲地區,支援當地的扶貧發展項目。說是支援,但對阿植來說,卻是很好的學習,從南亞和非洲社羣身上學何謂發展。「共濟是人的精神。」看似不明所意,但再聽便發現饒有意義。「記得第一次到孟加拉,諸事不熟,問着一位年輕人,他花了15分鐘時間幫我們處理電話充值問題,原來我們站在試場門外,他幫助了我們,卻誤了十五分鐘的測驗時間。另一次在津巴布韋,探望一位因患病而失去工作能力的嬸嬸,她卻靠賴鄰舍的接濟,照顧著13位孩童,大部份都是過去鄰舍遺下的愛滋病遺孤」。阿植說,他們身上自然流露出來的「擁抱大我」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這既是香港所剩無幾的,卻是社區發展工作中經常在村民生命流露美善價值。

「發展和宣教有何關係?」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提問,阿植有以下的見解:「當主耶穌對着井旁的婦人(約翰福音4章1-42節),究竟祂在作甚麼?祂是在解決猶大與撒瑪利亞的種族問題?處理犯姦淫?兩性的文化制約?還是她需要活水,正向她傳福音?我覺得祂沒有特別作分界,祂就是關心婦人在那個處境中所有的事情。主耶穌去到低加波利就關心被鬼附的那個人,去到加利利就有別的關注。主耶穌去到那個處境,就住在當中,去明白那處境可以發揮和需要改善的地方……約翰福音20章說,父怎樣差子,子照樣差遣我們,這就是宣教。聖父這樣差遣聖子住在鄰里中,有恩典、有真理(約翰福音1章14節) ;聖子也照樣差遣教會,住在底加波利、住在井旁,帶來改變,這就是發展。」

在阿植眼中,2017年的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年份,股市樓市都在年尾創過新高,但同時間,貧窮人口亦史無前例地多。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貧窮人很多時就在我們有意無意間被排擠在外;不只在經濟體系或社會制度上,甚或在教會生活中。「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書4章17節)阿植鼓勵信徒刻意找兩個羣體: 一個香港、一個海外,時刻關心顧念,並作金錢奉獻。「是有情緒的關注,會為他們感到痛心的。」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