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黎文慧(推廣拓展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每個人都因着不同原因參與扶貧發展工作,關愛貧窮的種子在黎文慧(Grace)年幼時,已深植她的心靈中。「從小就在電視上看到扶貧機構的廣告,每次看都很觸動……信主後想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適逢轉工之際,想起多年的感動,想走到貧窮人中間和他們一起生活,因此加入了扶貧發展工作,一步一步地實踐兒時的夢想。」
大約十年前,Grace走到貴州和廣西等地,開展她與貧窮人同行的歲月。以前,Grace會以為探訪村民、送上物資給他們,就已經幫助他們發展了;但當親身參與過後,卻發現事實並非這樣。「一些慈善機構採用送贈物資或金錢方式接濟村民,經過多年之後,養成村民覺得外來的資源是比較優勝,沒有外來的機構就不能生活,使社區更加『貧窮』,特別是思維上。」
Grace指出,扶貧發展並非是這樣:「不是『教導』村民怎樣、怎樣做,不是高姿態地去給予村民物資或知識,而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與村民交談,談他們所熟識的,談他們的生活習慣,談他們的風土習俗,談他們祖輩的智慧……等等。融入當地文化是首要的任務,把我們的『說教』變為聆聽學習。」
面對地方官員和社羣一面倒地認為,建造硬件或給予金錢才能是改變生活的正途,Grace嘗試催化社區一同投入勞力參與。經過多次的嘗試,村民終於意識到公共設施是可以共同擁有、興建和監察。Grace表示,那次經歷讓整個社區受益,而且能共同紀錄社區的痕跡,建立共同的文化。
「扶貧發展工作所到的每個地方都是相當有意思的,成果未必是立即能夠看到。過程中都會看見村民慢慢地進步,都是感到很欣喜的。」Grace強調,扶貧工作者的職責是,讓所有人得知和得享自己的權益,所有的貧窮人,特別是最貧窮者、婦女及小孩,都可享有基本生活所需的服務。「我們協助村民評估及分析其環境狀況,鼓勵他們作出行動,改善自己的生活。社區可以選擇適切的方法面對自己的需要,持續發展。」
叫Grace最感深刻的是當地婦女的改變。「由於男尊女卑,一般社區的婦女主要都是照顧家庭,很少有發表自己的機會。因此,在一些主要的節日,我們都會鼓勵村民讓婦女參與籌備,讓她們可以從家務以外發掘其他的才能。」Grace表示,當一個村落嘗試這樣做的時候,就是一個開始了。其他的社區就會模仿,慢慢很多鄰近的村落都願意婦女一同討論各樣村內的事情。「我記得有一些婦女曾經很高興和我說,她們現在都做了婦女代表,希望在村內建一些防護欄在河邊,因為怕夏天時小孩會掉進河裏。她們感覺自己很有用,人生感到很有意思。」婦女的一席話,是Grace參與扶貧發展最佳的回報。
一個熱心走到貧窮人中服侍的人,毅然返回香港,為的是甚麼呢?「扶貧發展理念工作對於大多數的香港人都未必認識或認同,希望透過種種自身的分享,讓不同的人了解扶貧發展的真正的意義,盼望能使持續支持扶貧的人在觀念上有所改變。」願Grace這份渴望帶來改變的心志,能被神大大使用,帶來更多生命的轉化。
今期《呼聲》目錄
撰寫和整理:薛奐珩、潘文欣 2015年4月25日中午,尼泊爾經歷80年來最強烈的地震,無數家庭失去至親、家園和財產,估計有多達三分一的人口(即800萬人)受影響。所謂「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於災難後,世界各地紛紛投入資源,為災民提供即時…
靈修分享:蔡莉莎 (施達前同工,現參與緬甸的社區發展) 我們現正面對全球難民危機,由敘利亞至伊拉克,剛果民主共和國至也門,到去年8月底緬甸北部若開邦暴力襲擊帶來全球增長最快的羅興亞難民潮。截至2017年11月12日,聯合國估計湧進孟加拉…
留守兒童,一個絕不陌生的名詞。保守估計,現時中國有逾6,000萬的兒童,因父母要到城市打工,與祖父母或獨自留守在家鄉,長期與父母分離。 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為的是賺取足夠的生活費支持家裏生活。不能說所有留守兒童都受困於貧乏的物質生活,但無…
訪問和整理:潘文欣 很喜歡聆聽不同發展工作者在服侍中的分享,若把他們生命中所承載的信息一一拼貼起來,便可構成一幅大圖畫,描繪出上帝對貧窮人和世界的心意。今期的「關懷.起動」特別找來施達不同時期的同工,分享他們在服侍中的體會和發現,嘗試拼…
受訪:關明慧(前施達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為了貧窮人,可以去到幾盡?可以一個女子走到廣東的工廠區查訪血汗工廠問題;可以一個女子走到大西北住在回族農民當中;可以一個女子頂着大肚子,在大本營指揮地震救援工作,同時掛心走到前線救援的丈夫…
受訪:何綺嫺(行政同工)、馮思鳳(前施達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何綺嫺(Bonnie)和馮思鳳(思鳳)參與施達服侍逾廿年,雖然她倆長期駐守大後方,但不代表對發展工作的認識不及他人。記得有一次同工早會,主持人帶領我們投入貧窮社羣的處境…
受訪:植燦明(項目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過去,我曾經在東涌、深水埗和元朗服侍。」一直以為他「植入」了孟加拉血統、在施達同工間贏得「孟加拉王子」稱號的植燦明(阿植),慢慢道出他從本土開始參與社區發展工作的經歷。每一個階段的服侍看似…
受訪:黎文慧(推廣拓展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每個人都因着不同原因參與扶貧發展工作,關愛貧窮的種子在黎文慧(Grace)年幼時,已深植她的心靈中。「從小就在電視上看到扶貧機構的廣告,每次看都很觸動……信主後想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適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