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李綺雯(項目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大部分人參與扶貧發展工作,都是源於內心的感動;而那份感動,許多時源於某次經歷所帶來的啟迪。項目同工李綺雯(Rebecca)在大學時修讀國際政治,其中一科是國際關係,那趟課程讓她第一次具體地看到富與貧的極大差異。「上帝創造世界,祂的心意不是這樣的。一處地方的人將近餓死,但另一處的人卻富足有餘,這樣很不妥,我覺得要做點事讓這世界變得更好。」「MAD for God」(Make a difference for God) 成為Rebecca參與服侍貧窮人工作的原因。
從走進陝西服侍,到回港參與扶貧教育,至後來主力支援海外發展項目,一路走來,發展工作教Rebecca清晰看見想像與現實的落差,以及學習從當地人的角度看發展的重要。「許多時,發展的成果與我們所想像的很不同。記得過去曾到坦桑尼亞探訪一條進行社區發展工作已有十多年的村莊,驟眼看,根本看不出這條村與其他沒有開展項目的村落有何分別,但原來裏面開了數間雜貨店,而其他村子卻沒有。」在Rebecca眼裏看似其貌不揚的土泥屋雜貨店,對村民來說卻是經過組織自助小組、設立小額貸款、學習營商後所取得的重大發展成果。「可能我們以為要用水泥鋼筋起屋才是發展,但是對村民來說,能夠由茅草屋頂升格至鐵皮屋頂,已經是一大發展成果……我們要學習從當地人的角度看發展,並且認識貧窮人真實的掙扎。」
發展工作好像是我們為貧窮人帶來改變,但事實上,當我們到過貧窮人當中,看過甚麼是貧窮,見證過甚麼是發展,我們的視野都會隨之改變。「當套用發展工作的概念來看,自己對身邊的人、本地的貧窮人、香港舊區重建等人和事的看法已經不一樣。」Rebecca說。「發展工作擴寛了我的視野,知道香港是一個很特殊和受祝福的地方,很多事政府都有規劃……當去到前線項目點,真的看到原來幸運的只屬少數。」Rebecca第一次去非洲就是到肯尼亞,「那裏很乾、很乾。當地人挖了近兩層樓深的水井,才找到泥水喝。以前常說『不要嘥米飯』、『要珍惜』,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教導,頓時變得很立體。」
扶貧發展不是前線同工的專利,Rebecca認為,遠在香港的我們也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實踐關愛貧窮。「香港作為高消費的城市,我們最容易發揮作為消費者的影響力……例如有調查報告顯示某品牌有使用血汗工廠或童工,或他們種植時破壞了自然生態,我們作為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幫襯他們,發揮消費者的巨大力量,迫使那些公司轉型。」當然,背後也有要負的代價,「當我們要給予工人公平和合理的報酬,我們可能要支付更高但公道的價錢,或者選擇減少消費。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作出的選擇。」
MAD for God,未必一定要作一番大事,在每天的生活選擇上,我們也可以為神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