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消除貧困:基督信仰的亮光

撰寫:鄺偉文博士(施達總幹事)、薛奐珩

人的內在轉變對於消除貧困甚為重要。近年來,國際扶貧與發展工作者漸漸注意這一點。例如,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的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Kaushik Basu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人類普遍存在某些道德價值,而這些價值觀會促使人願意放下經濟利益,去尋求更高的目的 。因此,他主張在社會上加強道德價值的培育。這就是關乎心靈和思想的改變。

貧困可說是人與上帝、人與人以及其他受造物關係斷裂的結果,不單窮人承受破裂關係的惡果,非窮人也如是。也就是說,要終結貧困問題,兩者均須經歷內心的變化。

對弱勢羣體而言,貧困不獨是基本需要上的匱乏,而是多方面的侵害。它剝奪人的尊嚴和信心,帶來不同的困苦。貧困和不公義導致的普遍現象是人的絕望。絕望容易代代相傳,因此在處理跨代貧窮的問題上,重建人的盼望是不可或缺。印度德里的朱莉 (Julie) 就是一個好例子。這位17歲的女孩,居住在新德里的垃圾堆填區。她的家庭屬於最低種姓的Dalit(普遍被貶稱為「賤民」)階級,因此非常貧窮,靠處理與分類垃圾維生。朱莉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但透過我們的印度夥伴的識字事工,她重獲人生盼望,夢想一天能脫貧,改善家庭經濟。(詳盡故事見「童心‧童行」)

改變權力的運用

在世界的另一邊廂,就像香港一樣,人大多不愁吃穿,不過對他人的關愛和分享的心卻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從權力分布的角度來看,由於非窮人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因此相對掌握着較多的權力。權力運用帶來的後果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惡性的。一個自私的人為得到更大以至是最大的個人利益,可為他人帶來不同程度的迫害;一個願意與他人分享權力的人則可為有需要人士帶來巨大的正面影響。事實上,主耶穌在地上三年的服事,向世人展示棄權(無論是財富、物質、權利,還是政治權力)的榜樣。祂作為上帝的獨生子,統管萬有,卻為了拯救我們而謙卑成為人。當耶穌被門徒猶大出賣,許多帶着刀棒的人要前來捉拿自己時,耶穌對跟隨祂的人如此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馬太福音26章53節)。我們都知道,祂沒有如此行,祂選擇放棄這權利,甘心承受羞辱,死在十架上。這是主給我們學效的榜樣。

施達相信,人的內在轉化是聖靈的工作,不會按照、遵循某一既定程序而行。以我們的夥伴Eden Ministry的事工為例:Eden Ministry在紅燈區接觸性工作者,拯救遭性販賣、性剝削的受害人,並提供心靈輔導和職業培訓。Eden Ministry與其他打擊人口販賣的機構的不同之處是,他們在外展時,也接觸管理性工作者的「馬伕」、「媽媽生」──那些被看為勞役人的、在色情場所稍有權力的。基督信仰告訴我們無論何人也是神所愛的兒女,在聖潔的主面前都是罪人。從抵抗人口販賣和性剝削的層面來看,幫助那些參與剝削人的人得到內心和價值觀的轉化,能讓他們明瞭自己本是上主尊貴孩子的身份從而改變自己權力的運用,為整個行業帶來點點的改變。Eden Ministry的香港同工Joanne表示,這轉化工作並不容易,好比耶穌的迷羊比喻中牧人撇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那失去的一隻羊,過程無疑是漫長和需要很大的耐性。她說:「我們接觸『馬伕』後,需要很長時間跟他們建立關係和溝通,求神介入去扭轉他們的價值觀。雖然與他們交往的過程會遇到挫折,但當他們的想法被轉化,將會帶來很大的改變。」

Eden Ministry的同工和受助者一起粉飾中心的牆壁

突破社會的標籤

同樣,被社會邊緣化、被貶抑的貧窮人能因深信上帝造他的形象而衝破別人加諸的綑綁。住在孟加拉貧民窟的Prasad說:「我是一名清潔工。除了我,我父母也是替人清潔的。我完成十年級課程後,便輟學了。我曾有個夢想:完成學士學位,然後找一份職位高的工作。但這夢想因我們一家的經濟狀況而破滅。」Prasad續說:「因為我們是清潔工,又屬低種姓階級,所以社區裏的其他人都與我們沒甚麼交流。對我們而言,要參加社區聚會是件難事。」因着長期受到別人的歧視,Prasad一家常感到自己是低下的。縱然如此,Prasad的父母從小教導他要信靠上帝,按基督教價值引導自己的兒女,總要與其他人和睦。

「我從小便在爸媽身上學習禱告,在教會和主日學中成長。我覺得自己和主耶穌有種特別的關係,我非常喜愛在主日學唱歌、跳舞、聽聖經故事。所以我孩童時的夢想是將來要把主耶穌的教導講給小孩子聽,讓他們活出有基督價值觀的生命。兒童就像一張白紙,他們現在學到的會成為他們一生都跟隨的信念。」如Prasad所願,他現時在於我們和夥伴World Concern Bangladesh支持的兒童教育項目中擔任主日學教師。他喜歡孩子的純真,積極幫助他們認識真理。此外,他與孩子和他們的家庭分享主愛,鼓勵他們活像耶穌。縱然社會看Prasad只是一名「賤民」清潔工,可是他的信仰天天堅固自己的內心,成就他在社區和孩子中的忠心服事。Prasad具感染力的生命突破了社會對貧窮人的標籤,成為轉化他人生命的力量。

Prasad實現了小時候的志願──在主日學把主耶穌的教導講給小孩子聽

扶貧發展工作不應只局限於扶持貧者的外在物質需要,貧者與非貧者的心靈轉化實是消除貧窮的終極方案。於此在全面解決貧窮問題上,我們作為基督徒是有獨特的位份,這正正是施達的核心理念「藉教會.經教會」背後的精神。在下一期《呼聲》,我們將談談施達在本港教會及學校羣體的工作──教育(Education)。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