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我願成為哪些人的鄰舍?

作者:陳明泉牧師(施達董事、旺角浸信會副主任)

路加福音10章25-37節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是耳熟能詳的經文。律法師要求耶穌為「鄰舍」提供一個客觀的定義,問題的底蘊是為「鄰舍」作排他性的宣告,即哪些人不在於他們所愛的範圍(大概是只有猶太人才算是鄰舍吧)。這反映律法師對自己民族的優越而投射出來的價值觀,即使當時的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仍自詡為神國的子民,藐視外邦人。

耶穌以比喻回答律法師,逆轉律法師以受害者的視角來看自己的提問。

誠然,耶穌並不是真正回答「誰是我的鄰舍」這問題,因為這根本不是關注的核心。祂指出「動了慈心」這主觀的情感才是比喻的重點──撒馬利亞人沒有為傷者作區分,見他受傷便盡力救助。耶穌刻意由客觀的定義轉為主觀角度,並作出回應。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有三點值得我們反思:

一、我願成為哪些人的鄰舍?

耶穌問:「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律法師回答說:「是憐憫他的。」面對世界不同羣體的困難,我們都是按着感召回應某一特定需要。我們要不斷問自己:有哪些人的需要驅使我們願意付上更多。

耶穌要糾正的是,鄰舍不是由民族情懷、地域所界定。祂叫我們問自己:「我可以成為哪些人的鄰舍?」開放自己,嘗試為自己的感動擺上更多。若對羅興亞人有感動,就專心為他們努力;若對非洲饑民的需要念念不忘,就專注關切他們。我們無法亦不應強加自己對鄰舍的定義於別人身上,而是鼓勵別人按着良知及慈心,尋找自己的鄰舍。唯有由心而發的行動才能持久。

二、保守自己憐憫的心

憐憫的心需要不斷被操練,否則心靈深處無法看到別人的困苦,更沒有心力去作出改變。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請不要消費資訊,反而把你關注羣體的信息化為禱告,拉近自己與關注羣體的距離。倘若可行,到你的鄰舍所在之地服事他們,建立關係,一同面對艱難,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溫柔。筆者曾參與施達在中國夥伴的戒毒更新工作,與當地教會同工及受助者漸漸建立同行的關係。這種跨地域的團契成為事奉的美好回憶,並幫助筆者更具體和恆切地以禱告守望他們。

三、不單是金錢

那撒馬利亞人付出不僅是金錢,而且是攙扶及陪伴傷者。同樣,要實踐整全使命,我們需要撇下「純粹捐款」的觀念。奉獻金錢可能是第一步,但不是你僅能作的。耶穌呼籲律法師:「你去照樣行吧!」求主勉勵我們!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