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黎嘉晉 (施達傳訊主任)
3月15日,新西蘭、澳洲、印度、泰國與香港等多個國家地區的年輕學子離開課室,走上街頭,抗議政府與各國領袖沒有採取實質行動,緩減全球暖化的問題。這股席捲全球的抗議浪潮,自去年秋天以還,從未間斷。有罷課的法國學生在上月接受外媒訪問時說:「當地球不能生存,當我們沒有未來,那麼上學讀書有甚麼意義?」
學生的說話並非天方夜譚。近年,聯合國 多次發出警告,指出人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威脅迫在眉睫:若各國不合作採取全面的措施遏制全球升溫,依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全球氣溫將最早在2030年較工業革命前上升攝氏1.5℃;一旦達至2℃的臨界點,全球將陷入生態災難。我們的後代將直接承受前人種下的果。
不只是環境問題
人為氣候變化的影響除了關乎地球的命運,而且涉及公義的問題。全球氣溫自二十世紀下半葉急速上升,實非自然生成,而是主要由於後工業時代人類透過燃燒化石燃料推動經濟增長的資本市場所導致。歐美坐上工業革命的火車,享受着高度工業化帶來的發展利益,大量排放溫室氣體,而這些人為溫室氣體在大氣存留以百年計,全球所有國家均受環境變化的影響,當中低收入國家由於基礎建設匱乏,應對災害能力較弱,自是首當其衝。
氣候公義講求分配式正義,即是環境資源的利益(benefits)與環境保護的負擔(burden)是否均平地分配。必須指出的是,氣候公義指向的是公平(equity),而非平等(equality),就是每位持份者是否取得應有的利益與承擔其位置相應的責任。當歐美發達國家透過剝削環境資源而得到巨大的政經利益,貧窮國家卻因自身條件的限制,遭受環境破壞最大的惡果,而且最沒有能力阻止與抵抗時,這實在是氣候不公義的例證。
國際社會認同發達國家與貧窮國家須為氣候變化承擔共同而不等量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可是,不少發達國家不情願承擔歷史責任,大幅減低碳排放,並支持低收入國家應對氣候災難的威脅,甚至美國本着「美國優先」的原則,退出國際減排協定,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亞洲、非洲等貧國只能承受最沉重的衝擊。每年雨季,亞洲各國總受到暴雨侵害,洪災風災時有發生;單在去年8月至10月,施達支持4個亞洲地區的緊急救濟工作,包括印尼地震及海嘯、菲律賓風災、印度洪災及緬甸水災(沒有進行公開籌款)的災情。 [1]災難接連發生,規模之廣,數量之多,我們實在沒有藉口袖手不理,惟有努力應對。
關乎貧民的生死
施達夥伴、印度福音團契救援社(EFICOR)培訓與動員總監Kuki Rokhum曾說:「(全球)氣候變化與氣候不公義的影響,對許多印度人(特別是貧民)來說,意味着死亡。」[2] 印度逾半的工作人口務農,三份之一人活在貧窮線以下。全球暖化已令印度農民全年的收成減少;當氣候災難來襲時,靠賴自然資源維生的貧民往往生計全失。前年,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爆發百多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數百農民不堪經濟壓力而自殺。
面對同一自然威脅,富人相對可利用自身資源,較有能力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可是,貧民為了養家糊口,別無選擇的餘地,或入住臨時營地避難,或被迫遷到城市尋找工作機會,或逃亡至鄰國,成為「氣候難民」。世界銀行去年警告,若然氣候變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球將有1.43億人頓成氣候難民。
超越均平 回復關係 [3]
從基督信仰來看,公義(justice)的概念根植於上主對祂的子民愛鄰舍的要求。基督教對公義的看法對於氣候公義的討論十分重要,因為它強調了一個人的行為對他人與環境帶來的影響。進一步來說,基督信仰對氣候公義的關懷,不止於環境利益與負擔的公平分配,而且關注人與環境及受環境影響的鄰舍(包括後代)的關係。若果氣候不公義反映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長期扭曲與破壞,基督信仰的公義則要求恢復人倫、人與自然真實的關係,就是建基於愛的倫理。因此,基督信仰的氣候公義是以愛為基礎,指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合乎「義」的方式存在。
那麼,基督信仰的公義如何具體體現在愛的關係?在聖經,公義往往與受欺壓者遭受的對待相關,也即是說,無權者的境況往往是檢視公義的準繩。應用在氣候公義之上,發達國家無視貧國遭受氣候變化最大的衝擊,沒有履行相應對貧民的援助,這不合乎基督信仰的公義。另一方面,富有國家過度消耗天然資源,促成全球暖化;跨國企業為求利潤最大化,在發展中國家的地上以不合乎環境保護原則運作,造成環境污染,直接傷害其上居住的人的健康,這都是氣候不公義的結構性罪惡。在氣候不公義面前,基督信仰呼喚人本於愛,揭示全球暖化反映的罪惡,注視貧民與大地所承受的傷害,站在受壓迫的一方,從無權者的角度,呼籲全球領袖關注關乎貧民生死的問題,回復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的關係。[4]
今天,地球氣溫離1.5℃的增長不遠。去年全球平均溫度已較前工業時代增加1℃,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自19世紀記錄以來 全球最熱的年份,一律由最近4年所包辦。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極端氣候加劇、生物多樣性下降、糧食供應受嚴重的威脅──受害最深的固然是低收入國家貧窮人,但居住在發達國家的人也難逃衝擊。面對大自然的反撲,各地學生經已醒覺,我們又是否聽見那是大地向人的悲鳴,看見在地球村下,自己的命運本與別國貧民相連?
[1] 了解更多施達的救援及重建工作:http://cedarfund.org/relief/
[2] Kuki Rokhum接受澳洲基督教機構的受訪內容:https://vimeo.com/138820652?fbclid=IwAR0YPSBcB9UX53jbTU3NvpIkwlR5yDkPhM3LKpFAJP0Uap3MMlCWIyu0MWI
[3] 本文關於基督信仰看氣候公義的部份,取材自作者與戴沛權博士等合寫論文的部份「從基督教的角度看環境公義」。論文見Tai, A.P.K, Lai, E.K.C., & Lee, K.K.Y.,“Climate Injustice as Manifested by Global Food Insecurity: A Christian Exposition and Call for Actions,” Christian Mind in the Emerging World: Faith Integration in Asian Contexts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Ng T. M. Peter, Leung, W.T. & Mak, K. T., Vaughan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Dec 2018, p, 159-186.
[4] 南非教會協會氣候變化委員會於2009年發表Climate Change: A Challenge to the Churches in South Africa,呼籲教會為受影響的貧窮人尋求公義,回應氣候變化的時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