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額照片:作者(右一)拜訪泰國北少數民族
作者:鄭美紅
去年十二月跟施達基金會到泰緬邊境了解施達支持的當地扶貧項目。八日的旅程,使我更多認識該地區的情況。我們隨施達的合作夥伴入村探訪,接觸了當地山區的少數民族。他們各自面對不同的處境──有被拋棄的單親媽媽,也有因戰亂或其他因素而遷移至泰北邊境的少數民族居民。他們由於沒有泰國公民身分,在社會福利、就業及教育上都缺乏保障及支援。
Thai-Lahu Foundation(TLF)是一個主要服事拉祜族的基督教機構,透過農耕水利、健康衛生、教育支援等多方面協助當地少數民族居民改善生活。TLF是我們首站認識的機構。行程第二天,在機構同工的帶領下,我們除了入村探訪,也拜訪兩間與TLF有聯繫的教會。如果說機構的角色是針對服事對象的生理需要提供支援的話,那麼教會的角色則是針對受助者的心靈需要提供支援,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拜訪第一間教會的牧師和師母。他們本來在大城市牧會,後來來到泰北美塞邊境地區建立教會,本打算繼續「傳福音」的工作,但面對該地區因貧窮與不公義衍生的問題,逼使他們重新思考教會在社區的角色。
在泰北邊境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居民因環境和自身的限制,常成為不法之徒壓榨和逼害的對象。他們做工時會被壓低工錢,婦女則往往是人口販子覬覦的對象;或許對他們而言,就連生兒育女都是一種咒詛,因為他們未必有足夠資源供養孩子。他們亦有許多被性侵的婦女需要受保護和陪伴,渡過生命這段黑暗的時期。上述景況促使那對牧師夫婦以教會為根據地,與社區連結,提供支援,並傾盡所能助養一批孩子。牧師夫婦的兒子也是傳道人,與父母同工,看顧孩子的成長。
泰版德蘭修女
我們拜訪的第二間教會也有一位滿有愛心的女牧者。她從神領受照顧病人的異象,多年來開放自己的家,收容許多從老撾和緬甸等邊境到泰國求醫的病人。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往往因本國缺乏比較先進的醫療資源而來到泰國,但基於語言不通以致他們在求醫過程上面對許多阻礙。而女牧者就成了病人與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橋樑,為他們作翻譯。
為了有足夠食物給家人和病人食用,女牧者的家有一個小園圃和魚塘,種了不同的菜蔬和養了一批塘虱魚。我們當中有人問她這些能夠多少人食用,她的回答沒有具體數字,說:「能供多少人吃就供多少人吃,若然不夠的話就再從外邊買食物回來。」或許,我們很多時候對於事工都抱著一種「睇餸食飯」的心態,資源有多少,就做多少,而她的回應使發問者感到羞愧──她一直秉持的心態並非「量」,而是「盡」。她盡力貢獻她所擁有的,去回應從神領受而來的愛,毫無保留。她多年來甚至連一刻的休息也沒有,只是一直默默燃燒她的生命。在我們的心目中,她是泰版的德蘭修女。
TLF在泰北發展事工將近30年,近年機構主力於緬甸農村支援少數民族居民。在支援的同時,機構也留意到許多問題:例如政府將土地賣給大財團,大財團使用化學肥料種植橘子,造成水源污染;另外,當地居民誤把被丟棄的化肥容器用作裝水容器,飲用了受污染的水而影響身體,相繼患病甚至死亡。
為了改善生活環境,也有不少人偷渡到泰國做黑工,當中不乏女性從事色情行業,或甘願被人包養。此外,中國在男多女少的人口結構下,興起了「買老婆」這門生意,這也是泰緬邊境地區人口販賣活動猖獗的原因之一。
貧窮:被動承受的罪
如果要將「貧窮」歸類,說它是一種「罪」也不為過。在耶穌時代,許多被社會認為罪人的都是社會草根,或貧窮的,或病患的。縱然這些邊緣羣體沒有犯下道德過犯,可是他們已被當時社會的特權階級視為受到神的詛咒。在他們身上,「貧窮」與「罪」形成等號,而這「罪」是與生俱來的──按中國人的傳統說法,那是他們「投錯胎」,生錯了在這些貧窮落後的國家中。
作為基督徒,我們當然厭惡這些涼薄的說法。但我們又該怎樣去理解貧窮呢?若果貧窮是罪,那是一種「被動承受的罪」。貧窮人失去自主權選擇其生存環境,也無力改變環境及制度為他們帶來的貧困處境。而為他們帶來更多壓迫和傷害的,往往是比他們富裕與有權勢的人士。那些富有與有權勢者掠奪環境及天然資源,可說是間接地剝削貧窮者的生存空間;而他們對勞動力生產者的壓榨也直接地成為貧窮者脫貧的障礙。在資本主義市場,講求價廉物美、低成本高效益的消費者(即是我們)同樣有份強加貧窮之罪在這些人身上。
當貧窮人承受貧窮帶來的罪惡,隨之而來的是無奈地參與許多我們視為違反道德的「罪」。例如從事賣淫活動、代孕、種植毒品以為生,以及為生計鋌而走險犯法等。
如此看來,貧窮是一種破壞力極強的「罪」。它帶來的最嚴重效果是阻隔了貧窮者與社經地位較高者的正常交往。昔日,耶穌基督走進邊緣群體中,其中一個重大的意義,乃透過修補貧窮之罪與世界的關係,來重建這些「罪人」的生命。既然耶穌作了示範和榜樣,教會作為祂的新婦理當積極跟隨。我們拜訪的當地教會牧者及機構同工,均努力地在不同崗位上忠心修補貧窮之罪所帶來的問題。
每個地區都有貧窮問題,今天香港教會又做好基督新婦的角色嗎?面對貧窮及其衍生的問題,香港的基督徒是否一直缺乏勇氣去正視和作出回應呢?
(作者為2018施達深度遊參加者,教會傳道人。分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