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在香港栽種和平

撰文:黎嘉晉(傳訊主任)

一位教授,身兼多個大學行政管理職位,笑言自己「忙到快翻肚」,但是他總願意抽時間,坐下來跟年輕人談天,細聽他們的想望和掙扎。對於近日香港翻天覆地的轉變,他以一貫積極的心態,認為當下仍有許多可作的事,需要更多同行者,彼此協作支持。

問他,未來十年有甚麼追求?他毫不猶豫的說,在不同羣體栽種建設和平(peacebuilding)的價值。說「栽種」,是因為和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年累月澆灌的結果;說「建設」,是因為和平很多時不是被賦予的,而是需要人和人主動去建立,這在他看來,更是教會的福音使命、信徒的本分。

別人譏笑他不切實際,或過於理想,他卻集結各方人馬,制定大綱,邊做邊學。他去年與施達同工分享項目計劃,一拍即合,結合施達在前線地區和平與復和項目的經驗,一同嘗試在湍流變幻的香港,栽種和平的種子。

於香港浸會大學任教、人稱Dr. Kwok的他,更喜歡別人(甚至是學生)以「偉聯」稱呼他。為了增加讀者對本港「栽種和平」項目[1]的認識,筆者請來偉聯談談項目的目標和內容。

施達:「栽種和平」項目是一個怎樣的計劃?

偉聯:這個項目希望能在當下香港社會讓大眾發現新的可能性,它強調和平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至少包含四個層面:內在和平、人際和平、羣體和平,到最後社會和平。如是者,栽種和平並非遙不可及﹔首先我們要問每位香港人:我的內在狀況如何?內心是否充斥着憤怒,有待處理?我渴望被聆聽嗎?進一步是,在教會等人際撕裂的層面,我們當如何處理人與人的和好,以至教會實踐聖經的教導,成為社會的燈臺?這些都是今時今日可作的東西。因此,這個項目是實踐性的,挑戰參與此項目的人成為耕耘和平的建設者,然後在身處的羣體或社區作一些微細的事:例如讓不同的人有真誠對話的空間、讓羣體成為一個有着真實、憐憫、公義與和平的社羣等。

施達:這個項目對象是哪些人?項目如何挑戰參加者實踐上述的和平向度?

偉聯:我們透過在教會和學校等舉辦一系列的課程活動,增加參加者(包括大學生、中學生、教會信徒等)對建設和平的認識與體會。我們歡迎傳道人、老師、社工加入,經歷栽種和平的旅程,一起思考如何在不同界別找到和平的契機和方向。我們明白,栽種和平不能依靠單向傳播──因為「聽完不等於人生真正改變」,所以我們很想讓不同界別的領袖成為一個「觸媒」,催化他們的羣體成為一個和平的社羣。

項目自上年9月正式在教會試行,並在大學、中學分別進行課程及活動。目前導師團隊除了郭偉聯教授和施達同工,還有心理學家、社工、專業輔導員和衝突調解員。我們期盼,透過情緒管理、靈性操練、施達項目經驗反思、對話溝通經驗,以至衝突調解等層面,讓人學習成為和平之子,為分崩離析的時代點燃希望。

今年11月6日,我們在浸大舉行「建設和平──紛亂社會之出路」研討會,凝聚不同建設和平實踐者,思考如何在紛亂社會尋求真正的和平。詳情見另頁海報。

[1]「栽種和平」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與施達共同籌劃的計劃,旨在推動基督徒及社會大眾認識建設和平的理念,縫補分歧與撕裂,帶來社會轉化與更新。緊貼「栽種和平」動態: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