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黎嘉晉(項目主任)
「約三年前,我的田地就如這一般。」非洲南部津巴布韋的農夫James Shawa指着某片鄰家的粟米田,葉子發黃枯萎。多少日子,他苦惱着何以自己的莊稼不能有好的收成,及至他採用一種新的農耕法,經過一番努力,粟米長大了,他終有如意的收穫。
「我們使用上主賜予我們的(大地資源),並得到祂的祝福。」說着,他把一條條新摘回來的粟米放在柴火上燒,裊裊輕煙,繚繞他和孩子的笑臉。
在非洲,接近七成人口以農務耕種為生,若農作物失收,不單令他們的收入減少,更可能將他們推向饑荒的邊緣─尤其是在今日氣候危機下,極端天氣更形頻繁,其強度及規模也愈見增加。
「非洲糧倉」不再
根據去年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報告指出,人為氣候變化嚴重影響全球糧食生產─自1960年代以來,全球農業生產力較沒有氣候變化的情況下,下降逾兩成,這相當於減少約七年的農產力增長。研究證明,儘管過去數十年來人類科技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能,可是計及氣候變化的影響,科技進步還趕不上環境破壞的速度。
而氣候變化令農產力受損最嚴重的地區,就包括津巴布韋這些溫帶的發展中國家。
曾幾何時,津巴布韋被稱為「非洲糧倉」,向外國出口小麥和粟米等。今日,種種政經因素令津國經濟崩壞,居民深陷在糧食危機之中,其中在鄉村地區,數以百萬計居民面臨糧食短缺,降雨不足、乾旱暴風和不穩定的天氣均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更何況,大部分津國農民屬耕地不足兩公頃的小農戶;如果不尋求辦法應對氣候變化的衝擊,農民根本無法利用所耕種的土地維持生計,哪管他們天天辛勤耕種。
施達支持津國夥伴Foundations ForFarming多年,一直教導農民以尊重自然、合乎上主創造秩序的保育方式耕種,讓他們生計得到可持續的保障。夥伴努力的成果得到政府農業部和教育部的肯定。近年,夥伴更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合作,培訓津國政府人員,進而向各地區農民推廣名為Pfumvudza(紹納語,意指「新季節」)的耕 種方式,盼望為全國帶來一場讓農戶得飽足的「農業革命」。
Pfumvudza是一種建基保育性農業的耕作方式,獨特之處在於它以更少的土地和勞動力,生產更多的農作物。過去,津國農民一般認為,為提高糧食生產,離不開耕種更大的土地,以及採用機械化方式耕種。可是,這些方法不是超出平常農戶的經濟和勞動負荷,就是忽視了至為關鍵的耕種原則,損害土壤質素,以致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更少土地 更多出產
在Pfumvudza的耕種方式下,每個農戶(以每戶平均一家六口計)只需一片16米乘31米的農田,按夥伴指導的原則用心管理,其出產的收益足夠讓整個家庭自給自足,並支持家庭經濟的開支。這個田地面積可能只佔當地農民原先耕耘的十分之一,但就可以有十倍的收獲。
由於所需的田地細小,農戶可輕易做好耕作準備。每行的種植位置平均分佈,橫直間距按夥伴的指示有嚴格的限定。農戶採用夥伴預備的種子、基肥(於播種前施於土壤的肥料)等材料,依據四大原則(「按時」﹝即提早計劃、做好準備、依時依季節務農﹞、「按高標準」﹝即盡力和誠實地做好每個工序細節﹞、「不浪費」﹝即不浪費上主所賜的土壤、水、陽光等大地資源,並珍惜光陰和機會等﹞和「常存喜樂」﹝即懷着感恩的心,不諉過他人,靠着主忠誠地遵守前述的三個原則﹞)耕種,按部就班地除草、堆肥、播種、利用枯草枯葉或農作物殘餘建立覆蓋層、追加肥料等。期間,農民完全不用犁地翻土,這保存土壤結構之餘,也因着有機覆蓋層所提供的營養,土壤變得肥沃鬆軟,排水良好,生命力強。
經過連月的練習,農民學習此保育農耕法後,逐見成效。許多農民如James Shawa一樣,擺脫糧荒的威脅,養活一家之餘,將多出來的農產出售,也能夠應付其他家庭開支,讓孩子讀書上學。
在地培訓 作好管家
誠然,我們欣見Pfumvudza獲津國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廣。不過,這農耕法強調農耕心態、技巧與思維的更新,因此在社區的實地培訓和經驗分享必不可少。有見及此,施達自2019年起支持夥伴向中馬紹納蘭省(Mashonaland Central)貧窮社區提供農耕訓練,並將伸展培訓至東馬紹納蘭省(Mashonaland East)的部分社區。有些項目社區砂土較多,在無雨季節裏,土壤尤其變得乾旱,且保肥力差,養分容易被沖走。當地農民實踐保育農耕法後,將強化土壤結構和質素,增加收成。
在施達支持下,今天受惠於保育農耕法的農民成為社區促導員,向所屬社區的15個地點提供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培訓,又設立Pfumvudza示範農圃,跟進學員的實習。我們也向學員教授財務管理技巧,並從屬靈角度分享如何在地上作蒙主悅納的好管家。在2020至2021年度,有逾千人受惠於我們的項目。
終結饑餓的道路仍然漫長,但是我們看見津國社區正陸續起來,向糧荒說不。
(部分圖片由夥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