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卓倫
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
尼一3
從尼希米記回歸耶路撒冷重建城牆的過程,讓我們見到貧窮人經常遭遇凌辱、欺壓和沒有保障的處境。
尼希米雖身處波斯帝國的王宮,更身居要職(酒政),但他沒有忘記身處遠方的同胞仍然在苦難中。以色列人雖然已回歸耶路撒冷超過一百年,聖殿已重建完成多年,但耶路撒冷的城牆自被巴比倫帝國所攻陷,人民被擄,耶路撒冷的城牆倒塌成廢墟,回歸的以色列人生活在無保障和受欺壓的土地上。但上主沒有忘記自己的子民,祂聽到子民的困苦聲音。因此,上主要藉着尼希米帶領以色列人再次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
上主藉以色列這個民族,顯出祂如何對人不離不棄、叫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昔日,以色列人靠着上主的幫助完成重建城牆的工程,帶領以色列人脫離當時的困境。今天,祂也在回應受壓者、被擄者的呼聲。世界戰爭不息,殺害、奴役他人不止,貧富懸殊嚴峻,當權者以武器恐嚇弱者,以強大的經濟力量穩固自己的勢力。在這一切的不公不義的惡勢力裏,上主親臨這大地,祂的獨生子耶穌成了世人在絕望裏唯一的盼望。
上主感動尼希米回歸耶路撒冷重建城牆,要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周遭敵人的逼害。今天,我們也要靠着主的大能,在這終末的世代,仰望主耶穌再來審判大地,成就祂在地上所宣告的禧年。因為祂垂聽困苦者、受逼迫者、貧窮人的禱告。求感動尼希米的靈,也感動我們回應上帝的呼召。
讓我們一同思想:
大多數人以追求生活舒適為目標,我們可有將關心貧窮人視為個人信仰生命的意義?
編按:更多關於教會與貧窮人的靈修文章,可到「施予達仁」靈修App閱讀。
今期《呼聲》目錄
撰文:馬迅榮(傳訊幹事) 在香港我們經常見到學生背着書包,上課下課走在街上和同學奔跑嬉戲。這些日常景象看來很普通,原來也是種福氣:學生可以安全地自行上課,不用擔心忽然受襲。 在世上其他地方,孩子未必有這種安全上學的福氣。自從2021年2…
撰文:張卓倫 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 尼一3 從尼希米記回歸耶路撒冷重建城牆的過程,讓我們見到貧窮人經常遭遇凌辱、欺壓和沒有保障的處境。 尼希米雖身處波斯帝國的…
撰文:趙嘉欣(推廣拓展部主管) COVID-19由2020年開始在全球迅速蔓延,各國為堵截疫情,曾停課停工,並實施不同隔離措施,對全球經濟帶來嚴重打擊。 全球匯款減少,正反映疫情帶來的影響。 當本國工人到海外工作,將部分收入以現金或貨物…
撰文:陳文達(推廣拓展顧問) 近年流行一個用詞:「儀式感」,在平凡的生活中,做一些小活動,並認真對待,好像行一個小儀式般,能讓一個小時刻變得不一樣。這用詞常用於有關關係的場景中,對於情侶來說,儀式感是經營感情、維持新鮮感的良方;在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