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Category: Humanitarian Relief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Projects

ASSISTANCE TO UKRAINIAN REFUGEES

第二階段援助(2022年5月12日更新) 俄烏戰爭已經進行超過兩個月,聯合國於5月11日發表數據,指烏克蘭的傷亡人數,截至5月10日,已達7,256人(其中3,496人死亡,3,760人受傷);另有超過590萬人逃離國境。難民主要逃往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地。 在戰爭爆發之初,施達已經撥款約港幣24萬元支持夥伴到波蘭及烏克蘭邊界,為難民提供援助。可惜戰事尚未平息,難民的需要刻不容緩。 因此,我們已再撥款約港幣78萬元,支持另一個夥伴機構,到烏克蘭、波蘭、斯洛伐克三地為難民提供援助。是次項目,除了支援境外難民,亦會援助境內流徙人士,他們同樣面對難以找到食物,欠缺藥物和醫療設備等困境。 項目詳情 波蘭及斯洛伐克: 協助難民解決住宿問題、幫助難民取得政府援助、設立熱線提供資訊、財政援助、為收容難民家庭提供支援、開展教育工作幫助難民融入當地社區。 烏克蘭: 派發糧食及其他物資、現金、提供心理輔導,以及向4間診所或醫院派發藥物及醫療物資。 網上奉獻 第一階段援助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由最初北、東、南三方發動攻擊,至今戰火已經蔓延全國。聯合國難民署指出,自俄烏戰爭爆發,截至3月下旬已有350多萬人逃離家園,而傷亡人數多達2,000以上(3月21日的數字)。國內大量民用設施遭到破壞,造成斷水斷電的情況,醫院服務面臨持續停電,人民要同時面對戰爭和新冠肺炎的威脅。 由戰爭開始,大量平民往西到鄰近國家避難,其中以波蘭收容難民數目最多。由聯合國難民署發放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該國已經接收超過200萬名難民,華沙、克拉科夫等大城市收容能力亦開始見頂,需要疏導人潮。 施達夥伴在3月1日已經抵達波蘭及烏克蘭邊界為難民提供人道救援物資、健康衛生服務,以及心理和情緒支援。夥伴在波蘭,亦為收容難民的家庭提供支援,例如派發生活必需品,又在收容中心設立資訊站,為逃亡至當地的烏克蘭人提供服務,以及財政援助等。 施達決定撥款約港幣$24萬,支持海外夥伴為逃難人民提供醫療協助。我們呼籲大家祈禱讓烏克蘭人能平安地逃離戰區,並求主幫助不同機構能盡快順利開展救援工作。 項目詳情 施達夥伴在烏克蘭邊境及波蘭,向難民提供毛毯、保暖衣、日常衛生物資、情緒支援、金錢援助、設立資訊站。 網上奉獻 橫額照片:© Jana Čavojská 奉獻方法 (請註明:烏克蘭緊急救援工作) 如籌得奉獻金額超出以上資助撥款,餘款將撥入本會設立的「緊急救援及災前預防儲備金」,以助我們日後迅速回應各地的災難,減輕災難對社區的影響。

Continue reading

Kalyanpur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 Resilience Project in Bihar, India

Project Name Kalyanpur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 Resilience Project in Bihar, India Project Location India Project Natures Humanitarian Relief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reation Care Project Objectives Manage and reduce the risk of disasters in the community in order to minimise damage to life, livestock, property and livelihoods. Ensure that the powers of the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re exercised properly. Beneficiaries Impoverished communities, students and farmers affected by natural disasters. No. of Beneficiaries Approx. 7,130 Key Activities Establish a disaster management committee, working groups, self-help groups, and children’s councils. Provide training o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methods. Set up project teams to train the community through simulated exercises, dramas, and posters. Provide livelihood training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