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施達家書 | 2014年4月

親愛的弟兄姊妹:

「隨地吐痰乞人憎,罰款二千有可能。」經過長期的衞生教育,香港人學會保持城市清潔。無論是保障人的健康、生命,甚至減少經濟損失、投放醫療資源等,都是以預防勝於治療,這是明顯不過的。同樣,面對可以造成巨大創傷的天禍人害,我們也有災害緩減及防備的方法!況且,引致災難的嚴重性,往往人禍的成份更大。

香港政府設有賑災基金諮詢委員會,數星期前,行政署署長召開了第一次聯席會議,與十多個救援及發展機構代表,就賑災撥款等運作交換意見。施達也是其中政府樂意撥款支持賑災的機構之一,我們亦有派員出席。會議上,大家對賑災基金的運作有很好的討論,亦欣賞部門職員的勤奮和效率。唯政府對前線工作的了解未盡全面,救援機構與政府部門間已嘗試就這方面作出跟進;然而,賑災基金最大的限制卻是規限只資助派發救援物資。

施達向來與國際機構緊密合作,對其他政府組織的救援工作要求亦有認識。歐盟的水平很高,而且先進,對減災和防災的工作不但支持,甚至會優先考慮。對他們來說,其中一字是不能少的:「resilience」(復原力)。一些處於經常發生災害的社區,透過社羣間的組織、羣策,找出容易引致傷亡及財物損失的原因,然後設計預防措施,安排災難應變計劃,以減輕受災程度,並能盡快恢復生計。按施達的經驗,能發揮這領導和協作的,往往就是當地的教會和機構!印度比哈爾邦的農村是個好例子。當地常有大水災,村民需要安全逃生,於是機構與他們向多名地主爭取,成功建立穿越田地、高一米多的逃生路線,並在雨季前舉辦水災逃生演習。

最近到過紐西蘭的基督城,2010年和2011年兩次大地震造成極大的破壞,很多地方現在仍像個戰後災區。他們要慢慢重建,並以高科技建造能抵擋九級地震的建築物。在貧窮國家卻沒有這樣的資源,但藉着社羣的同心、創意和關懷,有限的人力物力都可以將災害大大緩減。

施達亦有救災、防災的常設款項,我們可以奉獻並與其他地區的教會同行,以更有效的方法面對日益嚴重的災禍。

你的同工
陳念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