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黑暗中仍有光

訪問:鍾佩玲(署理項目部主管)
整理:馬迅榮(傳訊幹事)

在剛過去的九月底到十月初,施達署理項目部主管鍾佩玲(下稱Ling)先後到訪緬甸和黎巴嫩,考察施達與當地夥伴合作項目的進度,親身了解實況。正因為是親身前往,而不是只能透過視像會議溝通和看文件,所以Ling多了一份感受和反思。緬甸和黎巴嫩的夥伴各有不同困境,看到他們流露出來的韌力和努力,Ling深被鼓舞。

緬甸之行

「好像去見老朋友,雖然大家都是第一次真正見面。」這話看來有點古怪,卻是Ling出發前的真實感覺。因為在過去三年,她和緬甸的夥伴雖然無法親身見面,但他們視像會議的次數頻密,差不多每兩個星期就有一次。以熟悉程度而言,他們早就像老朋友一樣。

緬甸學習空間的師生一起祈禱

這班老朋友在充滿緊張的環境之下聚首。緊張所指的,是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市內氣氛。Ling分享在市面很容易就見到軍用吉普車和檢查站,軍人持槍戒備,一方面是防範襲擊,另一方面是表明國家正在軍政府的管治之下。

Ling短暫逗留已經感覺到張力,當地夥伴固然有更深的感受。他們告訴Ling,自從兩年前軍事政變後,他們至今都要在社區中掙扎求存。當地同工十分難過,因為困境不是一時三刻就會改變,甚至他們會猶豫和不敢告訴外界國家內的情況有多慘重,恐怕別人已經聽得麻木、生厭。

看見社區內的現況,即使已經在扶貧工作有十多年經驗,Ling也覺得嚴峻:窮人的衣食住行都成問題,女性要賣身賺錢,小孩子要在街頭撿垃圾,或者以賣花賣紙巾的方式行乞,男人卻無所事事。當地很多非政府組織卻因為被(外國對緬甸軍政府的)制裁,沒有得到資金而被迫停運或撤出,不能施予援助。

這個情況令Ling思考:多年來,緬甸有很多機構在做扶貧工作,為甚麼到現在貧窮人連衣食住行都有問題,整條街都有貧窮人呢?貧窮人好像活在暗淡無光的深淵之下,無法出來,箇中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行色匆匆,Ling帶着疑問離開緬甸,先轉到荷蘭參與救援網絡會議,再出發前往黎巴嫩。

探訪黎巴嫩

和去緬甸時的心情不同,Ling對黎巴嫩很好奇,因為當地曾經是繁榮國家,之後卻陷入政治及經濟危機,再加上2020年貝魯特大爆炸的影響,當地的現況到底如何?

唏噓,這是Ling看見當地情況之後的感覺。黎巴嫩不再繁榮,現時該國經濟低迷,通貨膨脹嚴重,貨幣每週貶值,人民甚至要打劫銀行以取回自己的錢。昔日屬於中產階級的居民,只能回味當時的富裕,如今卻已成為貧窮人。國內有八成人口活於貧窮線之下。人民無法期望政府會提供援助,因為總統在任期屆滿之後,就無人接任。人民都會疑問到底國家有沒有將來,有沒有改革,又可以如何改革?

雖然國內前途晦暗不明,Ling在視察項目時仍見到社羣的光輝。因為政府的教育系統無法運作,兒童輟學,夥伴於是建立兩間非正式的學校,目前已經收生500人,尚有3,000人輪候。此外,Ling在探訪時了解同區內有機構訓練貧民窟內的婦女成為老師,她們會開放自己的家作為課室,逢星期一至五,每日五小時,教導約十名兒童,以回應龐大的教育需。這些婦女過去只靠撿拾垃圾維生,沒有想過會成為老師。她們十分積極,不止在培訓課堂中專心學習,課後她們更會主動思考課堂的內容,彼此商量和提供意見。Ling讚嘆貧窮人生活在困難之中,不一定要垂頭喪氣,而是可以「有精神,令人覺得閃閃發亮。」

除了貧民窟的婦女讓Ling看到希望,還有另一類人讓她看到黑暗中的光明,就是那些本來可以選擇移民,但沒有離開,甚至回流返國的人。他們覺得這是自己的國家,想盡力令國家改變。

探訪黎巴嫩貧民窟居民

旅程的總結

踏上歸程,Ling心情複雜。她在緬甸親身體驗軍政府統治下的緊張氣氛,又見到夥伴的絕望和掙扎;在黎巴嫩同樣看到嚴峻的情況,卻又發現在黑暗中,人們可以意志頑強、閃閃發光。

在她心中有很多疑問尚未找到答案,只是有一點她非常肯定:想將外面世界的現況,帶給香港的教會和弟兄姊妹,也想讓大家知道每個人不要小看自己。因為貧民窟的婦女可以為社區帶來改變,身在香港的信徒擁有更多資源,更應思想在甚麼地方可以多行一步,讓活在災難、恐懼和失望中的人們知道,無論是信徒或非信徒,神都沒有忘記他們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