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呼聲》253期 ─ 教會參與社關的轉化

撰文:陳文達(傳訊主任)

施達與其他扶貧發展及救援機構最大的分別,是以「藉教會、經教會、扶貧濟困」為運作原則。這裏的「教會」不是指某間堂會,而是基督徒羣體。我們在香港鼓勵基督徒羣體以奉獻、祈禱或義工服務等方式參與,幫助貧窮人轉化生命;而在前線,我們經貧窮地區的教會及基督教機構開展項目,成就上主的心意──眾信徒齊心參與社關。

香港基督教社關的歷史進程

在香港教會推動社關並不容易,其中一個因素,是自由派和福音派的發展歷程與神學觀念,對香港教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世紀自由主義神學興起,受影響的自由派批判聖經權威,比起相信超自然的事物,他們更傾向以哲學和科學來解釋宗教,因此淡化對來世的關注,反而較關心現世,側重社會改革,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相比之下,福音派則更強調個人靈性救贖,認為基督徒應專注傳福音救靈魂。19世紀好些福音派教會對自由派批判聖經、淡化屬靈事物的做法深感不滿。為抗衡自由派,福音派愈來愈強調靈性救贖,對社會議題持較為保守的態度,部分教會甚至摒棄社關工作,以避免信徒誤以為教會認同自由派。

在20世紀中葉以後,自由派勢力日漸式微,福音派卻得到了蓬勃發展。雖然部分教會仍有社關工作,但也有很多教會對社關的重視程度已失了平衡,或者要把社關連繫上拯救靈魂的意義,才敢在教會推行。例如有些香港教會稱社關工作為「福音預工」,雖教會的使命不是社關,但仍要藉社關工作讓人對教會產生好感,繼而接受福音。

在路加福音第四章,耶穌以一段經文宣告自己的使命:「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信徒除了將貧窮、被擄等描述解作罪的影響,了解耶穌將人從罪中釋放,也應明白祂實在於不同處境幫助了很多人。耶穌的使命不單針對屬靈層面,祂同樣關注人在肉身的需要。上主的兒女亦應整全地參與這使命,無論是福音派提倡的拯救靈魂,或自由派着重的社會行動,也要用心去做。

在路加福音第四章,耶穌以一段經文宣告自己的使命: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信徒除了將貧窮、被擄等描述解作罪的影響,了解耶穌將人從罪中釋放,也應明白祂實在於不同處境幫助了很多人。耶穌的使命不單針對屬靈層面,祂同樣關注人在肉身的需要。上主的兒女亦應整全地參與這使命,無論是福音派提倡的拯救靈魂,或自由派着重的社會行動,也要用心去做。

其實,19世紀自由派與福音派之爭後,國際福音派對社關也有其反思。在1974年的洛桑會議和2010年的開普敦會議,都對福音派看待社關的態度產生了重大影響。《洛桑信約》指出,福音的整全性要求基督徒不僅要關心靈魂救贖,也要關心社會公義和人類福祉;《開普敦承諾》則指出社會關懷是基督徒對上主的愛和公義的回應。然而,這兩個會議的反思並未迅速帶來普及影響。部分教會仍跟隨過往的教導,單單以福音佈道工作為重。

縱然許多本地信徒並不認識「整全使命」,施達卻從未放棄,在這三十多年來竭力提倡整全使命,推動眾教會以社會關懷展現福音的好處,因為這也是整全福音的一部分。除了多年來前往本地不同教會、學校及機構分享,施達近年更積極開辦「施予達仁」課程,裝備眾教會在開展社區工作中的知識和技巧,希望大家在扶貧工作中「心裏有忠誠,手裏有技巧」。

施達同工多年來不斷藉宣講、查經、專題講座及體驗活動動員眾信徒,關懷貧窮。

埃塞俄比亞教會的轉化

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最早接受基督教的國家之一,其教會歷史悠久,但因種種原因,扶貧工作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由第四世紀到現在,埃塞俄比亞的主要基督教派別是東正教會,比較注重禮儀和靈性生活。其次,20世紀中葉以來,埃塞俄比亞經歷了複雜的政治變革,包括社會主義時期,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會在社會事務中的角色。20世紀中葉以後,福音派教會在埃塞俄比亞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南非University of Pretoria實踐神學教授Hannes Knoetze指出,埃塞俄比亞一些福音派教會,對事工的看法偏向狹隘,主要關注會友情況,而不是社區參與,因此教會在社區的影響力微不足道。

為了在當地教會傳遞整全使命,施達與當地夥伴TDA(Terepeza Development Association)合作,開展一個「教會及社區動員」項目,推動當地教會走出四面牆,援助貧窮社羣。自2022年9月項目開始至今,我們向超過70位教會領袖提供各種異象傳遞及培訓。而去年,有九間當地教會,因為在項目中燃起對社羣的負擔,動用教會自己的資源開展扶貧工作,在這試行的小型事工中,他們共幫助了48位貧窮農民,包括提供種子及孩子的上學用品,更為這些貧農家庭承擔醫療開支。感恩的是,教會幫助的並非全都是「自己人」,48位受助者中有20位並非教會會眾,教會因看到鄰舍的需要,便熱心回應,彰顯整全使命的美。

因施達和夥伴推動項目,藉此推動多間埃國教會實踐使命,以行動幫助當地貧農。

這九間教會中其中一間叫Chare Zamine Kale Hiwot Church(CZKHC)。在參與我們的項目前,CZKHC認為社區中的建設和維修等工作,是政府及相關機構的責任,所以即使是舉手之勞,教會也不會參與;即或生活不便,也寧願等候政府和機構慢慢解決問題。但透過我們的項目,他們明白到教會的使命也包括與鄰舍一起共建美好的環境。

早前一班CZKHC的教友看到很多村民常常要涉水越過一條溪澗到鄰近地區打工、做小生意、上學,期間不時受傷;在雨季,學童更因水漲而不能過澗上學;甚至有些村民為了避免過澗,不願離開村子,與其他社羣隔絕。CZKHC教友發起建橋行動,動員其他村民一起參與,有的參與木工,有的把木帶到澗旁,齊心協力,終於把橋建成。除了建橋,他們還承擔起定期維修的工作,確保村民可長期安全過澗。

CZKHC與村民建的橋,彰顯教會和社羣的力量。

雖然不是甚麼大工程,但這木橋見證着教會的轉化。施達「教會及社區動員」事工的精神,不是在於我們看見貧窮社羣的需要,就自己迅速行動,也不是由當地夥伴獨自把事情做好,而是耐心的把異象和技巧傳遞,推動當地的信徒和社羣一起參與。我們深信這是上主所喜悅的事工方向和節奏。

CZKHC只是一個例子,施達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努力不懈呼喚眾信徒加入實踐整全使命,他們的工作就如雲彩般的見證,藉社關參與,讓世人感受福音的大能,並不限於靈性上的豐盛,更彰顯於社區轉化。

橫額照片:EGCDWO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