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呼聲》254期 ─農村發展模式:關係為本

如果你問地產經紀,買房屋的三個最重要因素是甚麼,答案會是「地點、地點、地點」。如果你問發展工作者,農村發展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甚麼,答案會是「關係、關係、關係」。

農村發展一切都與「關係」息息相關——與大自然及氣候、與身分認同相關的地土、與必須仰賴的非正式關係網絡。

與大自然相互依存

大多數農村社區以農業、畜牧業和捕魚業為生,其生計取決於土地所產。因此,在發展工作中,管理土壤、水源和其他自然資源是不容忽視的。衛生(如廢物管理)和污染控制也需優先處理。

與大自然相互依存,意味農村更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施達夥伴Thai-Lahu Foundation(TLF)所服侍居住在泰北山區的拉祜族部落正是一例子。他們主要種植稻米自給自足,並種植少量玉米賺取生計。

然而,拉祜族農民面對水土流失、土壤侵蝕、熱浪和乾旱等問題,氣候變化更使情況雪上加霜。極端天氣和異常降雨導致農作物大幅減產和歉收,使他們陷入饑餓、營養不良和糧食不安全的境地。

雖然施達與TLF無法扭轉氣候變化對農民的影響,卻可幫助他們適應氣候變化,預防或減緩一些負面影響。其中一個方法是鼓勵他們採用當地而非進口種子。本土品種對當地的土地和氣候有較強適應力,我們鼓勵農民相信自己地土的供應,為本土的種子自豪,不要認為「外國的月亮較圓」。我們也鼓勵家庭種植和使用當地草藥,作為藥用和飲食的一部分。

另一種方法是推廣後院種植(在一小塊土地上種植蔬菜)和多層種植(同一塊土地中已有作物上種植另一種作物),為的是節省空間和提高產量。有些農民習慣種植單一作物(通常是稻米),因此我們需要說服他們嘗試其他種植方法。我們的夥伴會帶農民到特設的示範農地,讓他們親眼目睹多層種植的樣子。當他們看到新的可能性後,總是滿懷興奮和希望地回家嘗試。

施達項目鼓勵和訓練泰北農民在後院種植蔬菜。

施達和海外夥伴所嘗試做的是:「參與、賦權和擴展」。我們讓農民參與其中,讓他們欣賞並善用自己的資源,包括當地種子或不同草藥知識。我們邀請妻子而不單是丈夫參加農業訓練和研討會,以賦權予整個家庭,因為在他們的環境中,耕作的人往往是婦女而非男士。我們也擴展他們的社交網絡和想象力,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改善生活的想法,並嚐到不同可能性。

與地土的身分聯繫

與大自然的相互依存,形塑了人對地土的身分認同。對於農村社區來說,一個人的出生地以及祖輩的出生地都是核心身分一部分。因此,土地或土地權益在農村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土地權益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經濟層面。當然對貧窮人而言,擁有土地並從中得益非常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缺乏或被侵害土地權益、因衝突而導致的流離失所、被迫離開家園等,都對個人的安全感、身分認同和社區造成長期損害。

我曾在湄公河地區探訪一個偏遠村莊。這個族羣與拉祜族山地部落不同,他們位於低地而非山區。當地政府計劃興建賭場以增加收入和促進經濟,但這要徵用土地興建水壩。水壩工程完成後,這村莊將被完全淹沒,因此政府下令驅逐這些村民。

政府要求村民在限期內離開家園,並搬遷至海拔較高的地區。然而,該地並無農田,只有一片荒地。這代表村民必須重頭開始:找建築材料、建造房屋、耕地,逐步恢復耕作。

筆者(前排右二)與夥伴同工及拉祜族領袖合照。

我曾與一位70歲的老太太方婆婆傾談。她以前是一名教師,現在經營一家賣汽水和零食的小店。她的店面基本上就是她家的客廳。她對自己的房子很有感情,因為房子是她的亡夫約50年前建造的,承載着許多美好回憶。談到政府的驅逐令,她說根本不知道怎麼辦。她擁有一小塊步行約15分鐘便可到達的土地,但這片土地將很快被淹沒。除了政府允許帶走的幾塊天花木板外,她幾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帶走。

非正式關係網絡的重要:參與、賦權和擴展

在方婆婆的村莊旁邊,有一個基督徒村莊。施達的項目顧問與該村一位熱衷社區發展和教會動員的牧師合作。由於基督徒村莊位於海拔較高的地方,他們並未受驅逐令影響,但他們看到非基督徒鄰居的困境,希望盡力提供幫助。

由於基督徒村莊的村民本身亦很窮困,無法為對方提供物質援助,所以他們付出了時間和勞力。他們組成非正式的網絡,去辨識和支援有需要的人,如方婆婆和其他行動不便的長者。他們先前並不認識方婆婆,但他們以實際行動展現對她的關愛。

村裏的基督徒領袖也很關心青少年們。由於大多數青少年都失業,一旦賭場建成,他們很可能就到賭場工作。湄公河地區因販毒和人口販賣臭名遠播,村民擔心這些青少年也會捲入毒品交易或被販賣。

我們的夥伴希望透過開展廢物管理項目,讓青少年參與其中,提升他們的協作能力。在施達的支持下,他們在村裏建造了一個小型焚化爐,並教導青少年收集垃圾和分類。部分垃圾可以由青少年回收出售,以獲得少許收入,而其他垃圾則可在焚化爐中焚燒,以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這項目非常成功,當地政府官員注意到村莊的整潔,並邀請青少年們在附近村莊進行同樣工作。

施達同工視察廢物管理項目中建立的小型焚化爐。

這項目的成功,並非在於建立焚化爐等基礎設施,而是在於牧師、教會、發展工作者與村落社區所建立的關係和信任。廢物管理的關鍵不在於知識或技能,而在於持分者彼此的信任及對行為改變的意願,以及透過非正式網絡推動行為改變的能力。無論是廢物還是水資源管理,都需要社區認受,才能成事。

總而言之,農村發展並非僅僅關乎模式、計劃或技術,而是需要認可並尊重關係——不論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