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文達(傳訊主任)
經文選讀:
在好撒馬利亞人比喻中,有一個人遭遇強盜,不僅被搶劫,還被剝去衣服,打至半死。有兩位聖殿的事奉人員路過,雖然看見傷者,卻選擇無動於衷,直接走過。然而,後來有一位撒瑪利亞人路過,看見傷者,動了慈心,便伸出援手。
耶穌設計這比喻,目的在於回應一位律法師的問題。這位律法師在與耶穌辯論時問道:「誰是我的鄰舍?」經文提到,他問這個問題是為了「顯明自己有理」,因為他自以為已履行律法上愛鄰舍的要求;但耶穌卻吩咐他去愛鄰舍,彷彿他從未這樣做過一樣。
耶穌的故事設計得極為精巧。兩位對傷者置若罔聞的,都是猶太聖殿中的事奉人員。傷者除了被搶劫,還被剝去衣服。當時的人往往能依據穿着來辨認他人的種族身分,因此,路人無法確定傷者是甚麼人。然而,案發地點是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是猶太人的聚居地,所以傷者是猶太人的機會較大。
對那兩位聖殿事奉人員而言,他們看見路上躺着一個無法辨認身分的人,雖然他很可能是同族的猶太人,卻沒有把他視為鄰舍,而提供支援。而撒瑪利亞人卻不然。他看到一個無法辨認身分的人,且這人極有可能是普遍敵視自己種族的猶太人,卻仍選擇幫助他。
由此可見,耶穌要帶出的信息是,鄰舍,不分種族。在整個故事中,關於傷者的唯一確定資訊,就是他需要幫助。因此,鄰舍並非與我們較親近的人,而是任何有需要的人。
這位撒瑪利亞人不僅因一時的感動而立即伸出援手,他第二天更特意囑託店主繼續照顧他,甚至承擔日後的醫療費用。他一時感動帶來的,不僅是一時的行動,而是持續的支援。
今天,我們反思兩點:第一,鄰舍不是與我們相近的人,而是所有有需要的人。第二,愛鄰舍所需要付出的,不僅是一時的行動,更是根據鄰舍的需要,提供後續的幫助。願主帶領我們實行主道,阿們。
今期《呼聲》目錄
撰文:黃浚傑(傳訊幹事) 在動盪不安的世界,戰爭和災難的消息總是圍繞我們。在阿富汗、黎巴嫩、烏克蘭、緬甸,戰火破壞無數家庭,彷彿沒有終止的一天。我們身處香港,雖不是直接受害,但無論站在援助者、捐助者或旁觀者的角度,都可能感到無力與疲憊─…
撰文:陳文達(傳訊主任) 經文選讀: 路加福音十35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路加福音十35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在…
撰文:趙嘉欣(推廣拓展部主管)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衝突時常引發難民潮,讓無數家庭流離失所。在國內流徙的人,我們稱之為「國內流徙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IDP);而離鄉別井,到鄰國避難,則被稱為「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