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嘉欣(推廣拓展部主管)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衝突時常引發難民潮,讓無數家庭流離失所。在國內流徙的人,我們稱之為「國內流徙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IDP);而離鄉別井,到鄰國避難,則被稱為「難民」(Refugee)。這些衝突可能源於政治鬥爭、宗教迫害、族羣衝突等多種原因。
澳洲智庫「經濟及和平研究所」(Institute for Economics& Peace,IEP)在2024年6月發佈了第18版「Global Peace Index 2024」(GPI)。該報告根據163個獨立國家和地區的和平程度進行排名,涵蓋全球99.7%的人口。報告指出目前有56場衝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多。自2008年開始發佈GPI以來,有97個國家的和平狀況持續惡化,其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年。冰島是最和平的地區,GPI排第一位,最不和平的國家則是第163位的也門。而施達服侍的國家如黎巴嫩(134位)、緬甸(148位)及阿富汗(160位)都排名較後,是常有衝突的地方。
聯合國難民署於2024年6月13日發佈《年中全球趨勢報告2024》,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全球被迫流離失所的總人數由2023年年底的1.17億增至1.22億,這相當於地球上每67人中就有1人被迫流徙,幾乎是十年前每114人中就有1人的兩倍,而當中87%的人居住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無論是內戰或是國際戰爭,受衝突影響的人都在逃難中面對重重困難。許多難民背負沉重的心理壓力與創傷,由家鄉流徙到另一地方,欠缺食物、藥物等急需用品。2024年4月施達便資助緬甸夥伴援助克欽邦(Kachin state)逃離戰火的人民,向他們派發藥物及緊急糧食。在黎巴嫩,施達則支持夥伴服侍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家庭,幫助在陌生國度的難民兒童獲得教育,並為他們提供心理支援,幫助他們適應異地生活及文化差異;於寒冬時又為他們的家庭提供禦寒用品。
在衝突時提供緊急人道援助,可以解決被迫逃離的人的燃眉之急。然而,減少衝突才是治本,卻需要全球各國或地區領袖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才能促進和平與穩定。儘管挑戰重重,但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作用,如提高個人對和平與復和、難民等議題的認識,支持為解決人道危機而奮鬥的機構等。
作為信徒,成為和平之子並非只是一個理想,而是我們應承擔的責任。願藉詩歌《聖法蘭西斯禱文》彼此激勵:「在憎恨之處播下祢的愛、在傷痕之處播下祢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在絕望之處播下祢盼望、在幽暗之處播下祢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信徒能在困難的處境播下美好的種子,詩歌提出的秘訣是「少為自己求,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作為信徒,成為和平之子並非只是一個理想,而是我們應承擔的責任。願藉詩歌《聖法蘭西斯禱文》彼此激勵:「在憎恨之處播下祢的愛、在傷痕之處播下祢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在絕望之處播下祢盼望、在幽暗之處播下祢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信徒能在困難的處境播下美好的種子,詩歌提出的秘訣是:
少為自己求,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