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使沙土覆蓋農地,形成一個個這樣的沙洲
若你有讀過七月出版的229期《呼聲》,應該對災害管理和災害危機緩減的概念不陌生。藉本週的ePrayer,我們一起看看孟加拉西北古里格拉姆縣(Kurigram),了解貧窮社羣災管工作和面對的挑戰。
[《呼聲》229期 ─ 戳破我們對災害的迷思] 主題.災害管理
撰寫:薛奐珩
每當我們看到災難發生,都替受災者的遭遇感到憂愁、焦急。有人會為受災社羣祈禱;有人選擇慷慨捐獻,甚至發起籌款活動;也有人會組織義工隊到當地參與救援或輔導工作。縱然我們稍盡綿力,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常感到無奈與無力,因為好像只有上天才能掌管災害的發生,我們又能作甚麼?
以尼泊爾2015年地震為例,地震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近9,000人死亡,350萬人失去家園,世界文化遺產加德滿都王宮廣場的歷史遺蹟倒塌,美國地質調查局(The U.S. Geological Survey)估計地震使全國損失約100億美元(即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我們真的無法避免災害的發生嗎?
[《呼聲》229期 ─ 戳破我們對災害的迷思] 回歸.聖言
作者:Tony Chan(施達推廣拓展部幹事、傳道人)
馬太福音5-7章記載了耶穌的「山上寶訓」,在教導的最後,祂邀請聽道的人作出抉擇:進窄門,以祂的教導作價值觀敬虔度日(7章13-23節);並指出抉擇的後果,祂更以蓋房子的比喻,指出聰明人必定選擇遵行祂的教訓(7章24-27節)。
從蓋房子的比喻,我們可以推論,在耶穌時代,每一個人也認識大自然的災害,並懂得設法減緩災害帶來的影響。這段經文經常被用作聖經根據,佐證災害預防工作的重要性,而本文除了提出這佐證外,更希望藉分析上下文,了解耶穌的教訓,並以行動作出回應,作個聰明人。